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简介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坐落于珠海市唐家湾,地处珠江口西岸、南海之滨。校区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总占地面积为3.571平方公里。
1999年9月,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协议书,并于2000年1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后正式开始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已成为设施先进、环境一流、文化氛围浓厚、办学和管理模式日趋成熟并充满特区特色的现代化大学滨海校区。
学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珠海校区现有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历史学系(珠海)、哲学系(珠海)、国际金融学院、国际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旅游学院、数学学院(珠海)、物理与天文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等20个整建制学院(系)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重点支撑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哲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天文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等25个一级学科。
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珠海校区院系、附属医院支撑建设的哲学、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等5个学科入选。在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珠海校区支撑建设的工商管理等12个学科进入国内前10,其中工商管理稳居国内第1位。
珠海校区建设海洋学科群的学科布局已渐见成效。学校及珠海市倾力打造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船、“珠海云”号智能无人母船等海洋科考利器相继入列,以珠海校区为主建设的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海洋学科群骨干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均取得可喜的进步。
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进步
一、优化专业设置。珠海校区全面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重点围绕珠海市“4+3”产业,进一步梳理和优化本科专业结构。截至2023年3月,珠海校区办学本科专业34个,其中理工类专业19个、人文社科类专业15个。2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另外10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专业入选国家首批“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海洋科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等国际一流大学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相关国际认证。通过近年来的院系办学校区布局调整和招生指标的持续增加投放,在校生中全日制本科生人数已达到8847人。
二、扩大研究生培养。根据校区发展规划及学科布局调整情况,为满足学校发展需要,服务珠海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增加招生指标,扩大研究生规模,提升培养层次和提高博士生比例。珠海校区现已布局48个学位点,36个一级学科(其中33个博士一级学科,3个硕士一级学科),12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截至2023年3月,珠海校区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达到492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471人,博士研究生1455人。珠海校区各院系利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优势,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国际金融学院与珠海华金资本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了科研工作合作内容、工作进度设定、实践基地管理模式和具体实施计划,旅游学院与澳门旅游学院建立了深入的研究生合作培养关系,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与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签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协议。
三、提升培养质量。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深入推动教学改革,全面推动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落实“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提升优质教学科研资源的投入,逐步拓展“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服务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2011年以来,珠海校区输出毕业生20399名,全校共有4293名毕业生到珠海就业,其中珠海校区2022届2933名毕业生中有555名留在珠海市就业,留珠海就业率为18.92%。做好征兵工作,积极向部队输送优质的大学生兵源。在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武装部支持下,我校于2020年4月顺利为学生开通在珠海市香洲区的应征服务,至今我校在珠海市参军的学生共有15人(2020年3人、2021年6人、2022年4人、2023年上半年2人),这对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广东省对我校的征兵任务起到了促进作用,期间我校也获评香洲区征兵办2020年度征兵工作特别贡献单位。
师资队伍实力持续增强
学校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注重质量、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则,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利用天琴中心、“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船等科研大平台,充分发挥大项目、大平台对人才的吸引力,举办人才招聘会、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人才“云招聘”等,以多种形式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加盟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根据人才进阶成长规律,进一步建立和优化育才、引才、用才工作机制。截至2023年3月,珠海校区教职工已达1653人,其中专任教师934人,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高层次人才95人。新增以两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为带头人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团队47个。专职科研人员和博士后272人。积极主动承接企业科研项目或与企业共同研发科研项目,全校共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珠海校区在站博士后总数185人。教学和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提升校区教学质量和科研实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
在珠海校区布局建设的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设施取得了丰硕成果。“天琴计划”地月激光测距台站已经建成并实现对月球表面5个合作目标的高精度测距,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第三个完成该试验的国家;“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于2019年12月发射成功,任务预定的六大关键技术在轨试验全部通过,“天琴二号”技术试验卫星获批立项。国内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顺利入列运行,至2022年底已执行8个航次(航段)任务;“中山大学极地”号极地破冰多用途船实现国内高校科考用破冰船零的突破,于2023年2月完成渤海冰区试航。珠海市与中山大学共建的南方海洋实验室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已在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系统、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海底智慧光缆技术、海洋钛合金工程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2022年省实验室评估中获优秀。珠海校区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2022年以来新增千万级以上科研创新重大项目8项,专利申请年平均增长率56%,专利授权年均增长率140%。科研实力和研究水平稳步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区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增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强,医疗救治服务网络体系更加完善。依托珠海校区软件工程学院、旅游学院共建2个校企、校地联合研究平台,围绕金融科技和康养产业等领域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积极承担广东省新冠肺炎“四集中”定点救治等任务(珠中江区域唯一一家)。“一带一路”研究院获批“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以及“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科学制定《中山大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每年承担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合同金额上亿元。大力支持各类高水平专家、教授发挥智囊和参谋助手作用,为珠海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校园基本建设日益完备
自2016年以来,除珠海市的稳定支持外,我校亦自筹50.5亿元资金投入珠海校区校园基本建设。珠海校区总占地面积3.57平方公里,现有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建筑面积约96万平方米),深海、深空、深地和电子信息四大学科群办学条件日益完善,逐步具备支撑高水平学科发展的基础。一是中文、哲学、历史、数学、国际金融、国际翻译、旅游、国际关系、大气、地质、海洋科学、海洋工程、物理天文、微电子、人工智能和软件工程等16个院系已搬迁进入新的学院大楼。二是若海餐厅、槿园食堂、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师公寓等一批公共设施投入使用,校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化工、中法核、土木、测绘等校区其它学院的办学条件也在逐步完善。四是附属中、小学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珠海校区新一轮办学条件建设已经取得积极进展,校区建设整体迈上新的轨道,迎来新的重要发展机遇。在此,十分感谢珠海市委、市政府,以及珠海高新区长期以来对我校珠海校区建设的大力支持。
(数据截至2023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