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校学者齐聚第六届山海论坛——“引力波时代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分论坛

发布人:珠海校区管委会

  11 月24 日上午,由物理与天文学院承办的“第六届山海论坛——‘引力波时代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分论坛”在珠海校区天琴引力物理研究中心举行。来自高雄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以及我校的两岸三校学者齐聚相会,围绕共同关注的学术领域进行探讨与交流,为师生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高雄中山大学郭政育助理教授、厦门大学顾为民教授、王俊峰教授,以及物理与天文学院李淼教授、冯珑珑教授、叶贤基教授、林伟鹏教授、黄志琦教授等出席了分论坛,冯珑珑教授主持论坛。论坛现场座无虚席,热情高涨。

  冯珑珑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山海论坛的发展历程,以及此次“引力波时代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分论坛的主题。冯珑珑教授提到,“山海论坛”为我校与高雄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师生之间的师生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有益的桥梁,促使海峡两岸间的高校合作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深入。
分论坛上,李淼教授代表物理与天文学院领导向与会嘉宾表达了欢迎与感谢。他表示,高雄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与我校是由来已久的兄弟高校,物理学与天文学院虽是一个年轻的学院,是首次承办山海论坛的分论坛,但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分论坛的契机,能开启三校之间在物理与天文学方面的合作交流之路,在今后的合作交流中,兼容并包,交融共进。

李淼教授介绍物理与天文学院概况
 

  高雄中山大学郭政育助理教授讲述了“微波雷射宇宙学计划:哈柏常数与黑洞质量的测量”。郭老师提到,微波雷射宇宙学计划是透过特长基线干涉术来观测活跃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的水分子迈射吸积盘,并利用水分子围绕黑洞运转的轨道特性来测量黑洞质量以及星系的距离。该项目还探讨利用活跃星系中心的水分子迈射来探测双黑洞融合的可能性。
  物理与天文学院叶贤基教授详细介绍了天琴计划。叶教授提到,空间引力波探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最主要的关键技术指标包含:星间激光测距精度达到10-12米,检验质量残余加速度扰动达到10-15m/s2。为了稳步实现这些目标,天琴研究中心将以若干技术先导实验项目为依托,采取分步实施的发展方案。
  顾为民教授介绍了厦门大学天文系及其在黑洞吸积方向的研究。顾为民教授指出,黑洞吸积是一种高效的释能机制,被广泛应用于解释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如活动星系核、X 射线双星、极亮X 射线源、伽玛射线暴等。极亮超软源的观测特征对经典吸积理论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未来对该类天体的观测将对吸积模型给出进一步的限定。
  王俊峰教授介绍了厦门大学天文学科星系宇宙学研究方向,包括黑洞和星系的共同演化、宇宙中“失踪的重子物质”之谜等方面的研究与探讨。
  物理与天文学院黄志琦教授做了题为“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现状与展望”的主题报告。黄志琦教授回顾了近几年Planck 卫星观测,ACT 地面观测,和SPIDER 气球观测等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理论进展和观测结果,并提及了国际与国内正在计划进行的CMB 观测的等预期成果。此外,黄教授还介绍了物理与天文学院正在研究和即将研究的项目,并热忱欢迎大家加盟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和参与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宇宙学项目。

高雄中山大学郭政育助理教授讲述“微波雷射宇宙学计划:哈柏常数与黑洞质量的测量”

 
叶贤基教授介绍天琴计划


 

顾为民教授介绍厦门大学天文系及其研究


   
王俊峰教授介绍厦门大学天文学科星系宇宙学研究方向


   
黄志琦教授做“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现状与展望”主题报告

  论坛中,师生积极提问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洋溢着智慧的幽默。三地高校以汇集精英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三地共同迈向知识型经济时代为宗旨创立联盟。山海论坛是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丰富教育体系的一大创举。相信,三地高校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加快资源整合,深化教学交流和科研合作、开拓创新,携手打造“海峡两岸学术圈”,努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为促进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