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附属第五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 吹响卫生高地建设号角
发布人:珠海校区管委会
发布日期:2016-06-01
“我代表广东省卫生计生委,正式宣布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三甲医院评审顺利通过。”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黄飞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时间定格在5月27日下午4时45分。15年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以下简称“附属五院”)积跬步至千里,励精图治,正式迈进三甲医院行列,这是附属五院的里程碑时刻,也是三甲医院评审实行“新国标”以来,珠海市首家通过评审的医院。
当天下午,附属五院贵朋满座。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黄飞、珠海市卫计局局长李力,我校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罗俊、副校长余敏斌等领导嘉宾与附属五院职工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当天下午,附属五院贵朋满座。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黄飞、珠海市卫计局局长李力,我校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罗俊、副校长余敏斌等领导嘉宾与附属五院职工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李力局长讲话
李力局长首先对附属五院通过三甲医院评审表示祝贺,他指出,扎根珠海15年来,附属五院对珠海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对珠海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通过三甲医院评审实至名归。珠海市政府将会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卫计局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附属五院发展,希望附属五院再接再厉,创造更大的辉煌。

黄飞副主任讲话
黄飞副主任表示,专家组经过三天严肃、严格、严谨的评审,得出的结果是客观公正的,在此对附属五院正式通过三甲医院评审表示祝贺。附属五院的环境非常优越,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医院规模还是医疗技术服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溯及源头,附属五院的前身是珠海医疗中心,希望附属五院不忘初心,在珠海甚至珠江口西岸能成为大家公认的医疗中心,同时要在深化医改中发挥引领带头作用,积极响应珠海出台的各项方案,周密组织、及早安排,建设医教研一体化的医院。他还表示,三甲医院通过后,附属五院在新的起点上,要担当起医教研一体化引领辐射的更大责任,并祝愿附属五院的明天更高、更大,更上档次。

罗俊校长讲话
罗俊校长代表学校对医院通过三甲评审表示祝贺。他感谢广东省委省政府、珠海市委市政府对中山大学的支持,同时感谢评审专家、学校各主管领导和部门、兄弟附属医院、医院历任领导班子和全体同事的辛勤劳动和努力付出。他表示,五院扎根珠海,承载着中山大学在珠海发展的寄托,要为珠海市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五院不仅要成为医疗服务单位,还要集科研、教学为一体,实现医疗、科研、教学一体化发展,这是学校对五院的期待,也是珠海市民的期待。

单鸿院长讲话
单鸿院长表示,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为医院新一轮发展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医院要在广东创建卫生强省、珠海创建卫生强市中发挥应有的贡献。
随后,医院举行开放日活动,正式启动卫生高地建设计划。参加反馈会和开放日活动的还有广东省卫计委医政处、珠海市卫计局等卫生系统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我校医管处、珠海校区的相关负责人。

评审反馈会现场
依托中山大学和珠海市政府的有力支持,历经15年的持续建设,附属五院已发展成为珠海市实力最强,在珠江口西岸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据悉,今年1月1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卫生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卫生强省”,并出台了《广东省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2016—2018年)》等文件。
乘着广东省建设卫生强省的东风,医院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展计划,目标是将医院建设成立足珠海,覆盖珠江口西岸城市群,面向港澳台地区的区域医学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医院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方案,争取到2020年,建设一批国家级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引进50名左右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新增珠海市高水平科研研究团队2—5个,广东省创新团队1—2个,同时孵化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项目。
现在,医院已顺利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医院发展将驶入快车道。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建设卫生高地的第一步是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前来加盟。医院制定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将院士、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入选广东省“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已受聘国内外知名高校教授或正高级岗位、博士生导师和临床知名专家划入选择范围,重点引进医院发展急需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术骨干,他们可以调入本院作为“全职”,也可以兼职作为“特岗教授”。
今年第一季度,附属五院就从海内外知名医疗机构成功引进了近20名人才,其中不乏“千人计划”人才、“长江学者”和“珠江学者”。除了引进人才,医院还加大了对青年职工的培养力度,为期五年的“凤凰计划”将每年选送5—10名青年职工赴国外进修,进修期间,医院将给予每人15万元到20万元的资金支持。目前,人才引进已初具社会效应,多个专家在本地的大病、重病、疑难病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夯实人才队伍的另一个效应是促进学科发展,介入医学、肿瘤学、感染病学已形成大学科群建制,在本区域内专业优势显著,其中介入医学科自今年3月开设以来,月均完成手术量逾100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