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开始深入世界
发布人:珠海校区管委会
发布日期:2013-12-09
12月8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台湾社会研究顾问贺照田研究员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开展题为“当中国开始深入世界——南迪与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的讲座。本次讲座深入讨论了1990年至今中国深入世界过程中的国际心态的变化。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党政办主任胡海峰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讲座。场下观众众多,场面热烈。
贺照田研究员先介绍了印度后殖民思潮的代表人物南迪,以及其在上海的两次论坛上突出的文化思考。随后,他从甘地与毛泽东的革命思路异同入手,讨论南迪的思考与他自己思考的相似性。接着,他着眼于中国发展的历史讲述了中国的世界感及其影响。他首先讲述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与国际接轨”的世界感使得中国人的国际经验越来越多,并将中国融入了世界。在2005年后,外国记者提出了相对于“华盛顿共识”的“北京共识”。这种思潮体现出了中国大陆人民的高度自信。而2008年后,中国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产生了更为积极的“中国模式”的思潮。他指出,伴随着这些思潮变化的是中国对于世界的认识:中国力求与世界和平与合作是基于尊重彼此差异、承认世界多元的前提的,中国所追求的世界是“和而不同”的和谐状态。
贺照田研究员先介绍了印度后殖民思潮的代表人物南迪,以及其在上海的两次论坛上突出的文化思考。随后,他从甘地与毛泽东的革命思路异同入手,讨论南迪的思考与他自己思考的相似性。接着,他着眼于中国发展的历史讲述了中国的世界感及其影响。他首先讲述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与国际接轨”的世界感使得中国人的国际经验越来越多,并将中国融入了世界。在2005年后,外国记者提出了相对于“华盛顿共识”的“北京共识”。这种思潮体现出了中国大陆人民的高度自信。而2008年后,中国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产生了更为积极的“中国模式”的思潮。他指出,伴随着这些思潮变化的是中国对于世界的认识:中国力求与世界和平与合作是基于尊重彼此差异、承认世界多元的前提的,中国所追求的世界是“和而不同”的和谐状态。

贺照田研究员以南迪的印度文化为例,指出中国如果能深入理解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受殖民文化及宗教文化,那么在邻国外交将会有很大突破。他同时指出即使“霸道”能行“王道”,但是这并不符合中国人的自我定义,并不能使中国人获得自我实现。
讲座后的提问环节,贺照田研究院不仅回答了学生的问题,还给学生提供了培养关注细节的思维模式的方法,这使在场学生受益匪浅。
讲座后的提问环节,贺照田研究院不仅回答了学生的问题,还给学生提供了培养关注细节的思维模式的方法,这使在场学生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