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冰糖葫芦”里的哲学
发布人:珠海校区管委会
发布日期:2013-06-17
6月14日,由中山大学通识教育部主办、珠海校区管委会协办的中外优秀文化通识讲座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周末论坛第三十讲,邀请到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纪德君教授,为珠海师生作了题为“西游记:‘冰糖葫芦’里的哲学”的讲座。
纪教授主要从迷人的童话艺术风韵、生命意识的自觉与张扬、浓厚的现实批判色彩和丰富深邃的哲理意味四个方面重新解读了《西游记》这部妇孺皆知的中国古代名著。教授说到《西游记》里的许多事物都是充满童心童趣的,例如那光怪陆离的龙宫、辉煌壮观的天庭,再如许许多多动植物化身的妖魔鬼怪,甚至于不少打斗场景都是游戏化(如二郎神追拿孙悟空好比孩童捉迷藏),也正是这种活泼轻松的语言,恰恰符合了小孩子的天性与审美观念,因而得到许多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但是,《西游记》远不止于此,纪教授还谈到文学有着一种特殊的功能,那就是“圆梦”,反映在《西游记》上,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长生不老的渴望和对于个性自由的张扬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实现。此外,纪教授还指出,其实小说对彼时社会上各种黑暗、邪恶势力及官官相护的丑相也做了深刻的批判和反讽。
当然,最吸引人的要数《西游记》里面反映出来关于修心养性的人生哲学。从纪教授的讲述中,我们看到如同一颗颗冰糖葫芦被串起来的一个个降妖伏魔的小故事中实际上蕴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道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告诫我们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许多假丑恶的东西往往戴上了真善美的假面具,所以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小说第50回(“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写到猪八戒和沙僧不顾唐僧劝告,穿上魔背心反被其捆缚,寓意不贪不义之财,懂得抵御外来诱惑。纪教授特别指出孙悟空这个角色其实正是人们心灵的象征,他的取经历程其实正反映了一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由大闹天宫时的“心何足”“意未宁”到压于五行山下的“收心定心”再到西天取经途中的“修炼心性”,孙悟空最终修成正果,受封斗战胜佛。
纪教授的精彩独到的分析引发了在场听众的认真思考,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提问。纪教授都一一作了真诚而细致的回答并祝愿在场各位都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取得真经之路。
至此,本着“用生命书写生命,用生命体验生命”宗旨的中山大学通识讲座、中外优秀文化讲座(文学系列)在珠海校区圆满落下帷幕。
当然,最吸引人的要数《西游记》里面反映出来关于修心养性的人生哲学。从纪教授的讲述中,我们看到如同一颗颗冰糖葫芦被串起来的一个个降妖伏魔的小故事中实际上蕴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道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告诫我们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许多假丑恶的东西往往戴上了真善美的假面具,所以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小说第50回(“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写到猪八戒和沙僧不顾唐僧劝告,穿上魔背心反被其捆缚,寓意不贪不义之财,懂得抵御外来诱惑。纪教授特别指出孙悟空这个角色其实正是人们心灵的象征,他的取经历程其实正反映了一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由大闹天宫时的“心何足”“意未宁”到压于五行山下的“收心定心”再到西天取经途中的“修炼心性”,孙悟空最终修成正果,受封斗战胜佛。
纪教授的精彩独到的分析引发了在场听众的认真思考,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提问。纪教授都一一作了真诚而细致的回答并祝愿在场各位都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取得真经之路。
至此,本着“用生命书写生命,用生命体验生命”宗旨的中山大学通识讲座、中外优秀文化讲座(文学系列)在珠海校区圆满落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