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悲剧是热闹的
发布人:珠海校区管委会
发布日期:2013-05-31
5月30日,在由中山大学通识教育部主办、珠海校区管委会协办的中外优秀文化通识讲座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周末论坛第二十七讲上,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均从“中国的悲剧是热闹、喧嚣、排场大的。”这一有悖生命经验的观念出发,为读者解读了张爱玲的叙事哲学。

张均教授认为,世家出身、从小阅读古典文学的张爱玲,她的作品内部有虚无主义的哲学底子和物质主义的叙事外表。张爱玲曾说:“就因为对一切都怀疑,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张均教授解读道,“西方式怀疑”怀疑民主、理性和伟大的理想,但并不怀疑这个始终在怀疑着的自己,而“中国式怀疑”是连“我”也包括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沉没,因而是不可解或彻底悲观的。
张均教授讲到,在生活经验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中,中国古人感受到了死生之大痛并走向虚无主义。张爱玲继承了这种古代文学对世界的理解,在心怀大悲哀的同时试图抓住生活中愉悦、可爱的片段。“世俗地如此精致,这就是张爱玲作品的魅力所在。”
在讲座最后,张钧教授祝愿听众“能早知生活‘千疮百孔’之本相,更能时时跳出沦陷着的现实,永久领略生命中‘惊心动魄’的美”。同学们则对张均教授鞭辟入里而风趣的解读报以经久热烈的掌声。
张均教授讲到,在生活经验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中,中国古人感受到了死生之大痛并走向虚无主义。张爱玲继承了这种古代文学对世界的理解,在心怀大悲哀的同时试图抓住生活中愉悦、可爱的片段。“世俗地如此精致,这就是张爱玲作品的魅力所在。”
在讲座最后,张钧教授祝愿听众“能早知生活‘千疮百孔’之本相,更能时时跳出沦陷着的现实,永久领略生命中‘惊心动魄’的美”。同学们则对张均教授鞭辟入里而风趣的解读报以经久热烈的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