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创先争优”公益活动系列报道二

发布人:珠海校区管委会
        25日,记者随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前往珠海市唐家湾敬老院,探望了院里的六位老人,不料粤语成为了志愿者同老人们沟通的一堵墙。这家敬老院的老人以广东本地的居多。“我们那位会粤语的同学恰恰没空不能来。” 青协一位成员告诉记者。她说,上次过来,也是碰到不懂粤语的问题,倒是和一位来自黑龙江的老人聊得很开,今天这位唯一说普通话的老人刚好又出去买菜了。

src=/sites/zhuhai.sysu.edu.cn/files/content/2012-08/20120804102629800529.jpg           src=/sites/zhuhai.sysu.edu.cn/files/content/2012-08/20120804102052206487.jpg

        由于记者能讲粤语,和一位来自湛江的老人很快就聊开了。老人从年轻时在农场捕鱼的开心事说起,让记者深入了解了她的经历、近况和心情。大家也开始分散开来和老人们聊天,用自己的热情和爱心温暖她们,老人们也很乐意和大家交谈,但因为语系不通,能聊的话题与了解的情况十分有限。临走之前,那位黑龙江老太太才买完菜回来,此时一些人已经是不知所措,只能帮忙打扫下卫生,或是开始和其他志愿者闲聊了。“我们有很多话想说但是不会粤语没法儿开口,我们很想参与进来的呀。”

src=/sites/zhuhai.sysu.edu.cn/files/content/2012-08/20120804102830315631.jpg

        对此,记者又向认识的珠海其他高校的志愿者了解了探望敬老院老人活动的一些反馈。“一般在敬老院的志愿活动都会给每组安排几个会粤语的同学。但一些外省的同学也表示,探望孤寡老人时只能在一旁陪伴并不好受,不懂粤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己和当地老人们的深入交心,爱心也会遇到这样的尴尬。
        “真希望能学会讲粤语。”一位来自江苏的张同学表示,虽然普通话推广了,但与一些特定的群体交往,比如探望老区敬老院的老人们和帮助社区居民,用粤语跟他们进行深入交流还是相当的重要。
( 中山大学新闻中心珠海校区记者站 徐锋达 、何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