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创先争优”公益活动系列报道一

发布人:珠海校区管委会
        3月24日,初春,阳光出奇意外的灿烂,照耀着珠海这座南海之畔的海滨城市,上午八点半,“朝夕同行”小分队的志愿者们陆陆续续地聚集到教学楼EF区前,准备一齐向唐家镇社区孤寡老人家出发。
        据悉,参加本次公益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们积极响应中山大学团工委2011——2012“创优争先”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的号召,来自珠海校区不同院系的同学自发组成名为“朝夕同行”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src=/sites/zhuhai.sysu.edu.cn/files/content/2012-08/20120804101408659142.jpg
 
        上午九时许,跟随志愿者从学校出发,出了北门,穿过镇上热闹的街市,绕着九曲十八弯的老巷,我们一行四人终于来到了光屋街黄婆婆的家中。带领我们的社区义工梁阿姨,唤醒了正躺在床上休憩的黄婆婆,并告诉她:“你的哥哥姐姐来看你啰!”黄婆婆睁开睡眼,努力挣扎地想探起脑袋和身子,瞧瞧今天是哪些“哥哥姐姐”来看她。
        领队曾同学笑意满满地向黄婆婆打招呼:“婆婆,我们来看你啦!”坐在床头的梁阿姨开玩笑地怪嗔道:“嘿!叫干妈妈!叫干妈妈她才应你!”果不其然,一群人“干妈妈干妈妈”地叫了好几声,黄婆婆便开花儿似的乐了起来!
        志愿者们和梁阿姨坐在床榻旁双手来回地轻揉黄婆婆的双腿,高寿九十五的黄婆婆,可能因为肌肉收缩,加上四年来长时间卧床,膝关节骨头突出,疑似骨质增生,双腿时不时的酸痛,常常需要人给她揉揉,减轻痛楚。边揉边喂黄婆婆吃最喜欢的冰糖,给她读最喜欢的书《明心宝鉴》。在这位独自走过这些年的老人家眼里,有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src=/sites/zhuhai.sysu.edu.cn/files/content/2012-08/20120804101446190222.jpg
 
        记者了解到,黄婆婆祖籍广西南宁,上世纪随丈夫迁居珠海唐家,老伴走后,每每忆起往事,泪水情不自已,无儿无女的她,靠着每月政府的补贴艰难孤独的生活,自从四年前腿脚行动不便后,每天仅能躺在床上,看看书,听听粤剧,从那时期,社区义工梁阿姨便开始照顾起她和其他几位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没人陪的时间里,昏暗的老屋跳跃着微弱的煤油灯,不知昼夜,有的时候,志愿者去看望她的时候,正是她的黑夜。
        知道黄婆婆喜欢看书,志愿者们每周都会带上两三本新书给她,上两周还给她带了两盆小植物,增添屋子的生气。听梁阿姨说,知道我们今天要来,昨天就打扫屋子一番。听了后,志愿者们纷纷表示:“以后等我们来,让我们做吧!”
        午饭时间将近,梁阿姨又要到镇上的集市给黄婆婆买菜做饭,一日三餐,365天,四年,天天如此,而我们也要离开了。明天下午,还会有“朝夕同行”另一个小分队的志愿者们来看望黄婆婆。梁阿姨说,她最高兴家里边人多热热闹闹的,有的时候,别人说好要来看她,结果失约了,她还会朝梁阿姨闹脾气。老人家的要求不多也不高,就希望有个人,陪她说说话,聊聊天,便是夕阳暮年里最幸福的时光。
        由于不能行走,黄婆婆许多身体生活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除了肌肉萎缩和骨质增生带来的疼痛,还有右脚背上的新疾,黄豆大小圆锥突起的角质层,又痒又痛的折磨着她,去不了医院,也没人给她请来大夫,病就这么一直拖延着。梁阿姨还说,黄婆婆的身份证就要过了有效期,如果没有新的身份证,将来可能就办不到死亡证。可是,黄婆婆不能行走,到不了派出所照相,所以,这件事就这么耽搁着。
        走在回校的路上,小分队的曾同学告诉我说:“志愿者分成4个小分队,每周末来两次,从上学期一直持续到现在。今天周六轮到他所带领的小分队,他们每两周来一次看望黄婆婆,明天下午还有另一个小分队的队友来陪黄婆婆说说话,聊聊天。”
        是啊,说说话聊聊天。
        “干妈妈!我们下次再来看您!”
(中山大学新闻中心珠海校区记者站 韦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