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共话育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三全育人”工作坊(第二期)顺利召开
为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各院系育人工作经验交流和研讨,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和珠海校区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三全育人”工作坊(第二期)于5月25日在珠海校区海琴六号A324会议室顺利召开。

本次工作坊由历史学系(珠海)承办,珠海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管理处副处长林美珍,历史学系(珠海)党委书记张东蕙,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周晖、李淑怡和珠海校区10个培养单位的副书记和辅导员参加。
历史学系(珠海)党委书记张东蕙为本次工作坊致辞。她指出“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直接关系到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本次工作坊致力于为学生工作队伍搭建交流经验、凝聚共识的平台,共同秉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的新思政观,形成彰显中大特点、富有学科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院系“三全育人”建设经验,打造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队伍。

四个受邀单位分别围绕“三全育人”进行主题分享。
历史学系(珠海)党委副书记邱楚东介绍了学系在“三全育人”大思政体系的路径探索,梳理党政群团协同机制与育人队伍建设经验。学系把握党建铸魂和专业学习两条主线,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并通过田野教学、口述实践、志愿服务、打造院系精品活动等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引领未来的人。随后,辅导员胡婉茜对延毕学生案例进行了分享,她分析了延毕学生的类型和画像特征,并对本学系三位同学的延毕案例及问题解决过程进行了介绍。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梁秋芸以“多方整合学院资源,稳步推进实践育人”为主题对学院学生工作进行了分享。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围绕“五育并举”开展野外实践活动,在党委周密谋划和坚强领导、临时党支部落地落实、师生深度交流互鉴下,学生们考察革命遗址,参观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现场,探访新农村建设和产业扶贫,开展专业实践,充分体现学科脸谱特色教育;在党员发展学习上,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以理论学习为主,结合实践活动开展两线教育;青马学习班依托博物馆平台,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系列科普,逐步形成品牌活动。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多方整合资源,教师党政全力参与,稳步推进实践育人。

数学学院(珠海)辅导员万永昊以“依托课、研、会、坊,引领学业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首先对“三全育人”的内涵和形成过程进行了总结,指出要用“三全育人”把握学生工作方向。随后,他分别从“课”、“研”、“会”、“坊”四方面分析学业发展工作室的工作思路。“课”是指以朋辈互助的方式开展学习辅导,打造精品课程;“研”是指科研“i数创”,将学业与科研结合,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会”是指数说交流会,推动学生发表观点,进行专业探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反思自我的能力;“坊”是指学业工作坊,通过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答疑解惑、讲解疑题,发挥资源整合与传帮带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周晖分享主题为“2022级本科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开设计划与意见征集”。她首先传达了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晰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相关要求,随后介绍了下学期面向2022级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的整体计划和院系理论课总体安排。参会老师们对课程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

各单位结合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角色定位以及日常工作中的育人元素与学生管理展开交流,就调动学生工作队伍积极性与执行力、“三全育人”共识如何落到实处,以及劳动教育方案、毕业生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珠海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管理处副处长林美珍作总结发言。她首先传达了学校对“三全育人”工作坊的重视和高度评价,提到工作坊为校区各单位搭建了交流经验和感情、培养默契和信任的平台,通过聚焦难点问题与工作案例交流,能够帮助院系发现潜在风险点,有效提升育人工作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最后,林美珍建议校区延续“三全育人”工作坊的良好机制,推进跨院系工作交流常态化,打造凝聚共识、协同育人的工作氛围。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三全育人”工作坊(第二期)圆满结束。本次工作坊氛围轻松、交流充分,为发现学生工作风险点、打造有专业特色的学生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期待工作坊交流成效走深走实,调动院系行动合力,共同探索“三全育人”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