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3年6月3日,由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主办的文化经济学研讨会在海琴6号楼A481顺利举办。
会议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由来自复旦大学的陈硕教授主持。厦门大学潘越教授做了精彩报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禀赋:传统工匠精神与企业生产率》,该文章利用民国期间各地方特色手工制造品的数据,探讨了我国传统工匠精神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机制。中山大学硕士生严翠欣报告了《从包容性文化到包容性制度——来自营商环境地区差异的证据》,通过包容性文化这一长期缓慢变化的因素来解释我国自2013年以来持行的营商环境改革在地区间的差异。厦门大学宁博助理教授的报告《承古启新: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与产业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测度各地区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并据此考察传统文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影响。

第二部分——“文化与企业行为”由厦门大学潘越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杨国超教授分享了最新成果《信任与社会分工——一个基于研发外包活动的证据》,文章利用全国税收调查数据研究了信任对企业研发外包这一高级别的专业化社会分工形式的影响。中山大学的李伟平助理教授分享了最新研究《解开文化之线:文化松紧度对董事会性别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该研究以文化松紧度为切入点,探讨文化规范如何影响企业董事会性别多元化。

第三部分——“文化的历史演化”由厦门大学梁若冰教授主持。第一位汇报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张玉书博士分享了论文《种植结构、有限信任与短半径合作》,该文章认为农耕时期中国南方的水稻种植相较北方小麦种植所需的单位劳动强度更高,因此形成了更稠密的社交网络和更强的社会信任与协作,这对现代社会形成合伙制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位汇报人复旦大学经济系陈硕教授分享了关于侠义文化的最新研究,通过收集中国两千年侠义文化的相关案例讨论了国家建设如何参与文化规范的形成。第三位汇报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梁若冰教授的精彩报告利用清代粮食价格数据分析了政治统一对市场整合的影响。

第四部分——“制度转型与数字化”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杨国超教授主持。厦门大学肖金利助理教授分享报告《金字塔层级与劳动收入份额》,该报告利用2008-2020 年沪深 A 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金字塔层级越多,控股股东越倾向于提高劳动份额。第二位汇报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王丹利副教授以《土地确权与农村市场配置机发育:外来人口流入的视角》为题做了精彩报告,该研究从新一轮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切入,分析土地确权是否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及重新组合并进一步推动农村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及分工和交易效率的提高。第三位汇报人中央财经大学的金星晔副教授分享了最新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测度难题: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新方法与新发现》,该文利用前沿的机器学习方法和大语言模型构造了一套新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标,并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本次文化经济学研讨会圆满结束,与会者针对各篇论文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会议气氛热烈活跃,思维火花不断碰撞,参会师生受益匪浅。
责编:康怡圆
一读:李虹辰
初审:曹雁群
复审:林美珍
审核发布:漆小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