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乡’约乐昌”物理与天文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第三弹——校史寻访篇
7月8日,物理与天文学院科普实践团师生来到坪石镇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开展实践研学,共同追忆抗战时期母校在粤北坪石的办学岁月,追寻母校师生在抗战烽火中弦歌不辍、赓续文化命脉的风骨,感念中大先师治学之精神。乐昌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谭群英等陪同研学。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成员何昆亮先生为实践团师生进行全程讲解。
1940年,母校由云南澄江迁回粤北,形成以坪石为中心,跨越广东、湖南两省办学的局面,主要分布在乐昌、乳源、宜章三县,延续着华南高等教育火种,书写了“烽火逆行、弦歌不辍”的教育抗战史。
实践团师生首先探访了原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旧址,领略“坪石先生”卫梓松等先师遗风,参观了土木工程系、化学系、古渡口等旧址,寻迹溯源,感悟先贤之烽火硝烟中坚持抗战教育、学术救国,仿佛穿越回那段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随后,实践团师生们走进坪石老街,打卡定友图书馆。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念向图书馆捐赠一批图书,其中包括《孙中山与中山大学》以及学院科普达人王爽副教授所著的《宇宙奥德赛:漫步太阳系》等。
最后,实践团来到了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这里曾见证母校师生对天文学的探索与追求,还将见证物天学院后辈学子接续薪火、继往开来的新征程。在天文台遗址上,实践团师生们深情学唱诞生于坪石的抗战名曲《杜鹃花》。何昆亮先生感慨万千:“遥想当年,这里仅有1名天文学的学生。时隔多年,天文台再次迎来了物理与天文学院朝气蓬勃的师生,意义非凡!”
物理与天文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校史寻访活动活动顺利完成。“述往思来,向史而新”,实践团师生在回溯历史中续初心,在薪火相传中担使命。志愿者们还将与您分享“三下乡”心得感悟,敬请期待。
责编:雷甜
一读:孙悠然
初审:曹雁群
复审:林美珍
审核发布:漆小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