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山海,兴渔有我——海洋科学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出发!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海洋科学 发布人:雷甜 编辑:雷甜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是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带领全省高校共青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发挥共青团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的重要行动。7月13日开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优秀示范项目“‘兴’有渔力——奔赴山海扎根一线,助力渔业养殖高质量发展”到珠海市金湾区,把实验室搬到乡村,以智慧服务当地渔业发展。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成员前往广发村、沙脊村、三板村等,与村干部交流,了解当地目前的养殖情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潜力;同时分组前往不同的鱼塘,与当地的渔民进行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收集鱼虾养殖情况信息,为解决渔民当下养殖遇到的问题及后续研究做准备。

       何键副教授带领同学们在广发村开展黄立鱼流行病学调查,他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黄立鱼的生长特性和常见病变对应的症状。随后,同学们捞出鱼塘里患病的黄立鱼进行解剖观察,初步确定患病何疾病。何键副教授向村干部介绍应对病害的科学手段,村干部表示,渔民急需提升病害防治相关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了解鱼类疾病的防控和健康养殖方法,提高渔业的质量和效益。

       在调研中,突击队成员积极与当地渔民进行沟通交流,深入了解鱼虾养殖情况。通过与渔民的亲切交谈,同学们详细了解当地渔业的优势和问题,金湾区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水产资源,为发展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普遍面临着病害防控和气候灾害等方面的困扰。

       突击队来到红旗镇大林社区龙胜良种鱼苗培育基地,了解和学习先进的鱼苗培育技术,鱼苗培育是渔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渔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鱼苗培育基地,同学们深入了解鱼苗培育技术和管理方法和鱼苗培育中的挑战和需求,也对渔业养殖中的关键环节和技术要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方志馆收藏和展示了红旗镇文化历史,是了解红旗镇渔业发展历程和传统渔民生活的窗口。在方志馆,同学们认真研读了有关渔业的方志档案和历史文献,深入了解了金湾区渔业发展的演变过程。同学们从历史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了解到渔民们多年来对渔业的热爱和贡献,以及金湾区渔业传统的重要性。

       7月14日,学院党委副书记廖喜扬、院长助理卢建国教授、团委副书记陈哲正以及“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队员赴珠海市金湾区渔业信息大数据中心开展“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对接推进会,并做黄立鱼专题培训。金湾区团委书记李莉梅,金湾区红旗镇党委副书记刘建平,金湾区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谢元富,金湾区红旗镇大林社区、沙脊村、三板村、广发村村干部以及金湾区渔业养殖企业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金湾区红旗镇党委副书记刘建平介绍了金湾区红旗镇的水产养殖情况,他表示,金湾区是“中国黄立鱼之乡”,黄立鱼养殖规模大但存在制约发展的技术难题,希望可以与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进行深入的合作,不断提升黄立鱼的质量,提高渔民的收入,将“中国黄立鱼之乡”的招牌做大做强。

       学院党委副书记廖喜扬表示,用实践提升专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对青年学子最好的鞭策,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组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扎根一线,了解渔民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以专业的技术和极高的热情助力当地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为响应广东省高质量发展需求,与基层“一对一”结对破解基层难题,为社会进步和地方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兴’有渔力——奔赴山海扎根一线,助力渔业养殖高质量发展”分为两支分队,与金湾区红旗镇大林社区、金湾区渔业养殖企业以及沙脊村、三板村、广发村进行结对。

       结对仪式后,卢建国教授以“金湾黄立鱼种业体系研发能力建设”为主题进行专题培训讲座。他表示,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建立“蓝色粮仓”,团队基于海洋生物的专业背景和核心科技,潜心攻克黄立鱼鱼苗和养殖难题,助力黄立鱼产业高速发展。

       接下来,海洋科学学院将继续推进“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走进基层“自找苦吃”,分组深入结对社区、村和企业开展调研,利用专业所学,服务金湾群众,推广科学方法,在乡村振兴大舞台贡献青春力量。

责编:雷甜
一读:孙悠然
初审:曹雁群
复审:林美珍
审核发布:漆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