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首次利用“无人艇载地震勘探系统”完成新丰江水库水下发震断裂探测
 
2023年8月23日-8月31日,由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实施,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参与的“利用无人艇载地震勘探系统开展新丰江水库水下发震断裂”的科学考察圆满完成,“无人艇载地震系统”在河源市万绿湖完成了首次示范应用。
本次探测是由广东省地震局,河源市政府共同支持,探测负责人分别为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培震院士团队惠格格副研究员、“环南海地质过程与灾害响应”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邓志辉研究员、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实验室海洋科考平台工程师李天光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江龙博士,另有来自广东省地震局、河源海事局、深圳市德拜科技有限公司、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10余人次完成本次任务。
 
万绿湖(新丰江水库)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是深港重要的供水地,也是华南地区水利水电开发、防洪最大的工程建设。1959年蓄水后地震开始频繁发生,并于1962年在库区诱发6.1级地震。迄今为止,新丰江水库成为世界上四座发生过震级大于6级的水库之一。近年来,该水库周边地区地震活动愈发频繁,2023年2月以来新发生的两次地震均超过M4.0级,引起了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关注和重视。本次新丰江水库调查任务的主要目的是查明该区域可能存在的发震断裂的分布特征和最新活动性,为综合评估库区未来强震危险和广东省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指导。
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历高温、雷暴、大风、地震等多种恶劣天气,调查队成员团结协作,充分利用“无人艇载地震勘探系统”循线精度高、机动性强、效率高等优势,基于无人艇与地震勘探系统高度集成的成果,克服万绿湖地形复杂等不利因素,合计完成有效测线100余公里,超额完成预期目标。采集的高质量数据将支撑新丰江水库频繁地震的诱发因素分析和解释,有助于防灾减灾措施的有效制定和实施。
 
本次调查采用的“无人艇载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是由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培震院士团队依托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青年人才支持项目”进行研发,解决了无人艇地震观测系统设计、低功耗震源、远程采集控制和数据质量监控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国内外首次海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系统的无人艇搭载和作业。
未来,团队将继续推进无人艇载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的研发,以无人化、集群化和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实现该技术在海域活动断裂以及海域古地震的精细化探测和研究,同时服务于近岸工程地质调查、海上风电场地质调查、海底资源勘探等领域,推动常规人为调查作业技术现状的变革。
责编:原晋豫
一读:范凌婧
初审:曹雁群
复审:林美珍
审核发布:漆小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