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极地”号顺利完成桂山锚地海试航次
10月13至15日,“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以下简称“极地号”)开展桂山锚地海试航次,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物理与天文学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等院系和单位40余名师生参加航次,在船上开展教学实训活动。



本航次围绕海洋测绘学科的多个内容展开,通过海图识图练习、潮汐观测、航行雷达分析、船载无人机、船体结构认知实习和船体建模等方面的研学,建立学生对涉海工作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促进海洋技术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论联合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分组研讨、观测与分析,形成实习报告。


航行过程中,参航师生参观了解极地号,认识船舶结构特点;参与弃船和消防演习,学习航行安全知识;开展了四期极地号大讲堂,分享研究成果;进行了学科相关实验,实测设备数据;组织了课程设置研讨,筹划教学内容,度过了愉快又充实的三天。









桂山锚地海试航次的开展,让参航师生对“极地号”有了深入了解,也对相关的学科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科交融,提升团队协作,为极地号后续海上实训组织、课程内容设置,打下良好基础。

部分参航同学感想
我很荣幸能够获得许可,参加这次中山大学极地号的桂山锚地试航活动。在这次航行中,我收获了很多。作为一名遥感专业的学生,此前我对于船舶的实际结构并不是特别了解。本次在船员们的引领与介绍下,整体参观了中山大学极地号,包括驾驶室、船舱等,加深了我对船舶结构的认识与理解;与此同时,我实地观看与学习了船员们在实际航行中如何使用电子海图、雷达等设备进行辅助航行,这加深了我对船舶实际航行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各种设备以及需要进行的各种操作的理解。此外,在本次航行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船上生活的不易,包括手机没有信号、可活动范围较小等,这使得我更加敬佩那些为祖国科研作出贡献的船员与科学家们!总之,在本次桂山锚地试航活动中,我收获到了很多。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徐志卓
这次登船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不仅有好看的风景,有好吃的饭菜,还可以和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来自极地中心和其他学院的老师和船长船员们,给我们介绍了不少关于极地号的知识,从极地号的历史,到船的动力,到驾驶室机舱的介绍,到海上生活,再到救生衣的穿戴等等,确实是收获良多。船上生活的三天都很有趣,每天都能看见一望无垠的大海,体验不一样的景色与海风,希望下次有机会还可以再来!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黄海蓝
为期三天的航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这三天的学习,不仅增强了我对极地科考事业重要性的理解,也近距离地与各个学院的极地科学家进行了交流学习。虽然在极地号的逗留时间不长,但我仍切身感受到极地科考的艰辛,不禁对我国极地科考人员肃然起敬。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海洋工程于技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经历过此次航次后,我更加坚定了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毕业后,我将继续从事高端海洋装备的设计与研发,继续为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 吕鸿冠
这次桂山锚地航行活动内容丰富,老师、船员、同学都给了我很多启发。极地号破冰船是我校学科发展建设的“重器”,航次中,我了解几位老师的研究方向,认真学习了极地开发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活动中,我也见识了很多兄弟学院的同学在船上开展科研活动,不同方法和思想的碰撞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同时,我认识了船舶的主要结构(包括螺旋桨,舵机等等),也切身感受了船员工作环境的艰辛。最后,祝贺本次活动顺利结束,未来也会将自己的科研与极地号结合。
——海洋科学学院 苏齐立
责编:陈韦杭
一读:卜晓彤
初审:曹雁群
复审:林美珍
审核发布:漆小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