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测绘遥感大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顺利举行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发布人:许璐洁 编辑:许璐洁

       12月9日至10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测绘遥感大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徐冠华院士,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院长刘小丁,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秘书长卫征研究员为大会开幕式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测绘遥感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为进一步推动测绘遥感的发展、助力大湾区的高水平建设,分享成果、碰撞思想、献计献策。

       大会为期两天,开展了8场特邀报告和14个主题分论坛。

 

12月9日特邀报告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教授以《卫星AI与大模型结合的双碳新方法》为题,讲解卫星AI与大模型结合的双碳新方法在实现国家双碳战略中的重要应用。

       阐述了卫星和AI技术的结合,为双碳战略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撑,强调要通过双碳技术创新,抢占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话语权,积极拥抱大模型、区块链等新技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香港理工大学史文中教授带来《基于AI、遥感与LiDAR的城市感知》主题报告。

       讲解了智慧城市发展的理论与技术基础,遥感与AI技术、LiDAR与AI技术在城市感知中的应用,展望城市信息学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发展前景。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施建成研究员带来《青藏高原遥感观测与模拟研究》主题报告。

       报告讲述了卫星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科考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卫星能量和水循环观测研究、高分辨率水与近地面再分析数据研究、高分辨率地表-底下水文模拟研究。

       武汉大学张良培教授带来《遥感大模型:进展与前沿》主题报告。

       讲解了遥感监督大模型、遥感无监督大模型、大规模分割数据集、知识引导的大模型增强以及未来应用前景,强调将任务、数据、知识整合到统一的遥感大模型,是解决遥感信息解译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

       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刘小丁院长以《广东省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实践》为题,阐释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的“广东经验”。

       分享了广东省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实践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的技术路线、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

       西南交通大学朱庆教授以《数字孪生技术赋能综合防灾减灾》为题,分享了数字孪生技术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实践。

       从数字孪生技术的基本特征、遥感感知的独特作用入手,分析数字孪生技术在赋能综合防灾减灾的应用案例与前景,展示了数字孪生技术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以《地球三级大数据》为题,阐释了地球三极研究的重要性。

       分享了地球三极大数据研究的进展,建设三极大数据平台走向数据善治的脉络,以青藏高原为例重点分析大数据研究的重要成果,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中山大学程晓教授以《携手发展测绘遥感科技,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为题,介绍了中山大学立足大湾区发展测绘遥感学科取得的重要进展。

       中山大学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南海、辐射全球,积极发展测绘遥感学科。报告重点介绍了中山大学测绘遥感学科服务大湾区城市监测、大气环境监测、海洋测绘与遥感监测、航天卫星技术等各项科研事业的进展情况。未来将继续推动测绘遥感技术在大湾区的深度推广应用,合力构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南海和极地应用的遥感大数据平台,产出更多原创成果。

 

12月10日14场分论坛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环境遥感、极地测绘遥感、海洋测绘与遥感、自然资源遥感与可持续发展、卫星大地测量与全球变化、精密工程测量与基础设施监测、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技术、智慧农业遥感、行星测绘、摄影测量与激光雷达、遥感产业发展与行业应用、粤港澳大湾区测绘遥感与海洋立体感知、极地冰盖立体监测及其影响研究等14个主题开展了186场科研成果分享,共同探讨测绘遥感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促进学术交流合作,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热潮正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澎湃兴起,展现出蓬勃生机和光明前景,中大测绘遥感人将继续推动测绘和遥感在科学规划制定、宏观管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助力大湾区建设,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中大智慧。

 

责编:许璐洁
一读:李虹辰
初审:曹雁群
复审:林美珍
审核发布:漆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