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顺利召开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布人:卜晓彤 编辑:卜晓彤

      2024年3月29日-4月1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倡议,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承办的“第四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四号大楼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张国伟院士、许志琴院士、翟明国院士、张培震院士、杨树锋院士、高锐院士、杨经绥院士、肖文交院士出席会议。中山大学郑跃副校长受邀出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姚玉鹏常务副主任线上参会并致辞。来自国内80余家兄弟院校与科研院所近千名学者参会。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岳军教授主持,他欢迎与会嘉宾,并介绍了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情况。本次会议共邀请6位学者作大会特邀报告,同时设18个专题,共421场口头报告和62个展板报告。王岳军教授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此次会议举办的机构、参加会议的同行表示衷心的感谢!

图: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岳军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山大学郑跃副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热烈祝贺大会的召开。他表示,今天高朋满座,与众多青年学者欢聚一堂,深感荣幸。今年是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也是中山大学地球科学(地质学)学科创建100周年。回顾历史,中山大学从康乐园发展到如今的三校区五校园,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所在的珠海校区更有无限发展的潜力。近者悦,远者来,希望大家多来中大,多与师生交流。此次大会是学术盛宴,希望大家能在这里尽情开展学术研讨,见证地质学科的发展。

图:中山大学郑跃副校长致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的姚玉鹏常务副主任线上致辞。他表示,从2020年杭州会议以来,“第四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论坛”的举办呼声日益高涨。大家今天在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欢聚一堂,他表示特别高兴!此次会议在促进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展示我国学者在领域内的方法理论创新与突破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次会议报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历届学术论坛里专题数量最多、报告数量最多、参会人数最多的盛会。基金委积极响应中央科技改革要求,把有限的科研经费投入到最有活力的科技工作者手中,提高基金资助效应。展望未来,希望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肩负起研究地球行星构造的任务,在青年人才培养、学术思想创新方面有所突破,秉承优良传统、开拓创新、再造辉煌,预祝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的姚玉鹏常务副主任线上致辞

      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培震院士致辞,他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珠海,交流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研讨学科发展的趋势动向,探索地球科学的未知领域。他与大家共同回顾了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近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目前正是内部最团结的时刻,也希望年轻构造地质学家们要坚持野外第一,从野外地质现象中获取灵感;海纳百川,积极开展学科交叉并用高新技术去打开新视野;结合资源、环境、灾害和国家关注与需要的热点科学问题,不断寻找新的生长领域、拓宽新的发展空间。他衷心祝愿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科乘风破浪,再创辉煌,本届论坛取得圆满的成功!

图: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培震院士致辞

 

大会特邀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共邀请6位科学家做了大会特邀主题报告,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的前沿进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刘少峰教授以“动力地形:深部地幔流动的地表响应”为题,介绍了残余地形演化、动力地形的地球动力学模拟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由深部地幔引起的动力地形是地球表面一种沉降或隆升机制,动力地形与板块俯冲、深部地幔流动具有耦合关系等结论。

图:刘少峰教授做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毛启贵研究员,以“东天山增生与成矿”为题,介绍了洋盆耦合时限、俯冲极性,大南湖增生弧增生与成矿作用,区域找矿突破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洋内弧幕式“手风琴式” 构造导致幔源物质加入,挤压、烘烤和部分熔融,实现了基性地幔物质到长英质地壳的萃取,是地壳生长的重要途径等结论。

图:毛启贵研究员做大会主题报告

      中山大学的王伟涛教授,以“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盆-山耦合演化过程与机制”为题,介绍了柴达木盆地时代与构造变形、河西走廊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中中新世, 高原东北缘遭受强烈构造变形、山脉加速隆升、盆地遭受裂解,形成由对冲构造控制的盆-山体系;高原内部不同位置岩石圈地幔的多阶段拆离,是导致青藏高原向北部扩展的重要因素等结论。

图:王伟涛教授做大会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的石许华教授,以“青藏高原东南缘走滑边界与北缘积压边界构造变形与浅表响应”为题,介绍了青藏高原边界构造变形与浅表相应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青藏高原的东南缘走滑边界次级断裂具可观累积变形量,与大型断裂相当,二者共同协调碰撞汇聚变形;北缘挤压边界带长期地形生长与瞬时地震隆升的水平偏差由深部多条逆断层的复杂运动过程导致;地表载荷变化引起的岩石圈挠曲均衡变形及其粘滞性松弛效应控制水库触发地震分布与迁移等结论。

图:石许华教授做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翟庆国研究员,以“青藏高原中特提斯洋重建”为题,介绍了中特提斯样打开与扩张、俯冲与消减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中特提斯洋早二叠世打开,晚三叠世开始北向俯冲,随后发生北南双向俯冲,并一直持续至早白垩世晚期,最后于早白垩世末期闭合等结论。

图:翟庆国研究员做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吴晨研究员,以“青藏高原北部构造填图与构造演化”为题,介绍了高原北部新生代变形历史、祁连-昆仑地块古海洋构造演化、古地块元古代变质基底属性等内容,并提出了高原北部亲华北元古代基底属性、祁连洋为陆缘海等结论。

图:吴晨研究员做大会主题报告

 

分会场专题报告与展板交流

      本次会议召集了18个专题,报告内容涉及从地球深部岩石圈动力过程到地表作用;从板块构造起源到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从我国东北地区到东南亚地区的构造作用与地质演化;从地球构造到行星构造等多个方面。参会代表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凝聚共识,探索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学科的发展。

图:分会场报告组图

 

总结展望

      传承构造地质精神、赓续构造地质荣光,“第四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论坛”的顺利召开,为国内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广大青年专家学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希望全国同行们,团结一致,相互支持和帮助,多开展合作研究,多参加学术交流,为弘扬学科而贡献力量!

图:“第四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论坛”全体合照

 

 

编辑:卜晓彤

一读:王艳琪

初审:曹雁群

复审:林美珍

审核发布:漆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