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第二届双语理论与双语实践学术研究会”顺利举办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发布人:马榕蔓 编辑:马榕蔓

       中山大学双语理论与双语实践学术研讨会(原“中山大学双语研究大会”)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主办,旨在搭建一个双语理论与双语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会议的工作语言为汉语和英语。

       本次研讨会于2024年5月18日-20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办,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主办。会议共收到有效投稿107份,稿件评审方式为匿名评审,稿件接受率为73%。大会议程包括实操培训、主旨报告、专题讨论、圆桌讨论和分组报告,其中三场实操培训和第一场主旨报告也是教育部“大湾区语言学讲座和实操工作坊”立项项目的内容。会议涵盖的研究对象包括第二语言、传承语、双方言、共同语与方言、双语和多语等。

 

一、实操培训

       作为办会的特色之一,大会开展的培训工作坊为双语研究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提升科研实操技术的平台。本次大会的培训工作坊共计三场,均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朱林博士后主持。

       5月17日晚19:00,来自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研究学系的盛欐教授主讲了“汉语发展性语言障碍的研究与实践”。该讲座对汉语发展性语言障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合地分析,并总结了现有的评估工具及识别标准,最后提供了若干个案进行操作练习。

       20日上午8:00,在“粤方言和泛官话方言ToBI转写”工作坊中,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的陳潔雯副教授在线上介绍了ToBI转写系统在两种主要汉语方言——粤方言和官话方言中的应用。陳潔雯副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ToBI系统的基本信息,其后讲解粤方言的主要韵律特点,并介绍粤方言ToBI系统,同时配以一些示例音频文件作为说明。接下来,她介绍了普通话的一般韵律特征,而后介绍了适用于泛官话方言的ToBI系统,并通过一些示例音频文件进行说明。最后,阮君宇和梁嘉欣两位助理进行了线下指导,帮助大家使用ToBI系统对普通话和粤语进行转写。

       在短暂的茶歇后,20日上午10:10,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张艺馨博士后作了题为“ERP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该报告旨在向与会者介绍EEG和ERP技术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原理和应用,为他们提供在该领域开展研究所需的基础技能。首先,她详细讲解了EEG和ERP技术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原理和应用。接着,介绍了语言处理中特定的ERP研究实验设计考虑和数据分析技术。最后,演示了EEG数据预处理的实际操作过程。

       经过以上三场全面细致的专业培训,与会者收获满满。

 

二、开幕式和主旨报告

       5月18日上午9:00,中山大学第二届双语理论与双语实践学术研讨会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六号C103报告厅开幕。开幕式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杨蓓教授主持。杨教授对所有专家和语言学研究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与会者介绍了会议流程。本次研讨会将促进海内外各高校在语言学领域的交流,也有助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传播能力。

       随后,国家级“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任、国家语委科研基地暨国家语言文字智库“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赵蓉晖教授为开幕式致辞。赵教授表示,世界的语言具有多样性,而本次“双语大会”恰好能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展示多语研究成果、交流灵感的平台;同时,赵教授对研讨会中的青年学者寄予厚望,并预祝本次会议能够顺利开展。

       大会的主旨报告共有五场。18日上午9:10,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的邓思颖教授做了首场主旨报告“粤语语法的比较研究”。邓思颖教授从比较语法的角度,选取了若干粤语语法的现象,通过不同的语法现象,探讨了语言异同的问题。他期望本次报告能加深大家对汉语的认识,加强大家对人类语言性质的思考,并引发与会学者们深入研究的兴趣。

       下午17:50,来自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的的张劲松教授做了主旨报告“智能语音习得技术研究”。本报告在回顾和总结二语语音辅助学习技术的历史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介绍了面向智能语音教学目标的多模态语音习得技术研究工作,包括基于自动偏误反馈的发音训练、知觉训练、口肌训练、以及基于视听觉反馈的焦点重音训练等。

       19日上午9:00,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的张清芳教授做了第三场主旨报告“词汇获得年龄和词频影响名词和动词产生过程的认知和神经机制”。本报告结合词汇产生过程的特点,讨论了词汇获得年龄和词频对于名词和动词产生过程的不同影响及其认知神经机制,最后讨论了词汇习得年龄和词频对客体图画和动作图画命名的影响。

       下午14:00,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的汤志祥教授做了主旨报告“探究马来西亚华语词汇系统及其借词问题”。报告指出,身处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当地的华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随后的报告主要展示了在经历实地考察以及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今马来西亚主流华语及华文的词汇特点的一系列探究。

       同日下午15:10,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赵蓉晖教授作了题为“语言生活研究的范式和多学科途径”的主旨报告。报告中,赵教授基于《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编制工作,阐述了世界语言生活研究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展示了“语言与社会”研究的内涵及其多学科路径。她指出,这类综合性的研究在理论深化和方法拓展方面具有很大潜力,能够为语言研究带来更多素材和新的可能性。

 

 三、专题讨论及圆桌讨论

       5月18日下午14:00,香港理工大学的陈思、张艺馨、李北和洪伊恬为大家带来了第一场专题讨论“自闭症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器人及音乐辅助”。她们指出,自闭症儿童在语言产出中表现出非典型的韵律使用,特别是在母语和非母语的信息结构编码方面,而基于歌曲的训练因其与语言的声学相似性,对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和社交响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短期的歌曲训练能显著改善自闭症儿童在普通话中的焦点标记性能。

       5月19日上午10:00,第二场专题讨论“英语语音习得与教学实证研究”在A136分会场如期举行。杨雨箫老师及其团队成员李傲、张扬和潘思宇在此次讨论中重点分享了他们在英语课堂教学和语音习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5月19日上午同一时间段,圆桌讨论“语言学实验室介绍与实验经验分享”在C103主会场举行。本次圆桌讨论为各高校语言学实验室的交流,以及实验经验的分享提供了一个平台。

       首先,北京语言大学的张劲松教授介绍了北语的智能语音习得技术实验室(SAIT)借助前沿技术所做的实验研究。接着,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清芳教授介绍了人大心理学系的一些实验设施、设备使用、以及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其后,梁利娟教授介绍了广外双语认知与发展实验室的历史、目前的仪器设备、科研成果等。澳门大学的张璟玮和王珊助理教授介绍了澳门大学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机制、特色、设备和研究,张璟玮老师着重介绍了认知与脑科学研究中心。香港理工大学的张艺馨博士后代陈思助理教授介绍了Speech and Language Sciences Laboratory,着重介绍了与机器人的语言交互研究和自闭症儿童的言语研究。最后,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的杨蓓教授介绍了本系语音与二语习得实验室的情况,包括实验设施、仪器设备、实证研究和田野调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梁利娟教授)
(张璟玮 澳门大学助理教授)
(王珊 澳门大学助理教授)

       在实验经验分享环节,与会者纷纷提问并与在座专家一起参与讨论。通过本次圆桌讨论,大家加深了对各高校语言学实验室的了解,并对语言学实验及其操作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进一步促进了各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实验语言学的发展。

 

四、普通分组报告

       5月18-19日两天,大会分组报告按5-6个平行分组同时进行。普通分组报告涵盖语音学、语言学习、语言处理、语言教学、社会语言学、结构与语义、语用与篇章、词汇与词汇教学、方言词法与句法等专场。参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报告,并积极参与讨论,现场学术气氛浓厚。

       分组报告包括10位学生参与的优秀论文角逐。为了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前沿学术讨论并分享最新成果,大会特设立了优秀论文奖。会前经过四位专家的双向匿名评审,最终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暨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中山大学等10篇论文入选。每位入选者在报告后都接受了3位非上述学校的知名专家的点评和评分。参与评比的研究生表示,他们倍感荣幸,同时也受益匪浅。

 

五、颁奖仪式暨闭幕式

       5月19日下午4点左右,中山大学闫凯副教授主持了优秀论文的颁奖仪式。经专家评审,6篇论文的作者荣获优秀论文奖,其余则获得入围奖。颁奖仪式上,邓思颖教授和赵蓉晖教授为获奖者颁发了奖状。

       闭幕式上,会议主席杨婧博士对所有与会人员的支持表示了感谢,并向会议的指导老师和全体工作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山大学第二届双语理论与双语实践学术研究会圆满闭幕。大家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收获颇丰,对会务组的周到安排和贴心服务非常满意,期待下次再来。

 

编辑:马榕蔓

一读:黄璐

初审:曹雁群

复审:翟爱梅

审核发布:漆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