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2002 |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校区史巡礼
编者按:
百年风华,书香满园。自1999年至今,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已走过二十余载春秋。从建设之初的筚路蓝缕到现在的规模完善、高楼林立、教学科研设施堪称一流,珠海校区在风雨征途中既继承了中山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积淀下的优良办学传统,又融汇了新时代的蓬勃朝气,孕育出一批又一批奋发有为的学子。回望来路,珠海校区迅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过去二十多年里每一位中大人焚膏继晷的努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中山大学文化传承类重点项目——珠海校区发展历程”的重要研究成果,《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编年史(1999-2018)》和《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史(1999-2018)》二书,以客观准确的态度和温情敬意的目光再现珠海校区各个时期的历史,重温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既是珠海校区发展的见证者,也是珠海校区历史文脉的承载者。昨日奋斗铸就今日辉煌,前人满怀激情、不畏坎坷的建设精神必将激励每一个中大人肩负责任,砥砺前行,弘扬百年中大精神,共同谱写崭新篇章!
2月10日大年二十九,珠海市副市长余荣霭和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李萍等校领导同珠海校区寒假留校学生200余人在学三饭堂共同聚会,喜迎春节。
余荣霭代表珠海市委、市政府祝各位同学新春快乐、学业有成。他说,中大与珠海精诚合作,创造了具有轰动效应的“中大—珠海模式”,在此感召下,来自祖国各地的十几家高校纷纷落户珠海,为珠海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珠海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珠海校区的各项建设。
2月18日李鹏委员长到珠海校区考察。
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广东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黄龙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近维,副省长汤炳权等省领导和黄达人校长、杨晓光副校长的陪同下,考察了珠海校区。李鹏高兴地称赞中大珠海校区的设施“可以与国际一流的大学媲美”,是中国高等院校异地办学的一个成功范例,也走出了一条全国知名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的新路。李鹏说,珠海市和中山大学应进一步发挥体制上的优势,加强合作,把珠海校区办成全国高等院校基础教学的示范性校区。李鹏还为校区题词:“希望中山大学努力办好珠海校区。”
2月22日至23日“中山大学2002年发展战略研讨会”在珠海校区举行。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研究学科建设规划工作与队伍建设问题。会议认为,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争取了许多发展机遇:一是珠海校区的建设;二是两校的合并。新中大具备了冲击国内高校前十名的机遇和实力。
对于珠海校区队伍建设,会议提出:要把珠海校区建设成为一所功能完善、设施一流、环境优美、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大学校区,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极其迫切和重要。要明确校区在队伍建设上担负“管理、协调、考核、监督”的职能,解决目前校区队伍管理工作遇到的问题,可由校区统一实行人事管理和人员考核,由学校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工作的延伸和业务的指导。要科学确定校区队伍建设的整体思路、模式选择、岗位编制、职责权限,整体规划珠海校区队伍建设。要逐步加大招聘人员的比例,校区除中层以上人员和个别特殊岗位外,均应实行本地聘任。针对岗位制定福利待遇标准,实行全员聘任上岗,同工同酬。要规范干部轮岗制度,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加以实施。
2月24日至25日“中山大学2002年党建工作研讨会”在珠海校区举行。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如何转变作风,加强民主与监督。校党委领导李延保、陈玉川、刘美南、陈伟林、李萍同志出席了会议。各学院、医院(中心)和后勤、 产业的党委(党总支)书记以及党群系统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陈玉川主持。
3月8日中午,中山大学垃圾分类回收签名暨启动仪式在珠海校区榕园广场举行,标志着首期垃圾分类回收计划在珠海校区的教学实验大楼和宿舍楼两处正式施行。
3月8日,珠海校区获得珠海市建设局授予的“花园式单位”称号。
3月14日,《求进》报社建立珠海校区分社团支部,开我校学生社团成立团组织先河。
3月27日,珠海市政府在珠海影剧院举行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教学实验大楼荣获鲁班奖表彰大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5月9日,珠海校区学生活动中心揭幕仪式举行,李延保书记、陈伟林副书记、杨晓光副校长共同为中心揭幕。
5月9日至10日中山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2年年会在珠海校区举行。
李延保书记、陈伟林副书记、杨晓光副校长、学校各党群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基层党委、党总支负责人出席会议。陈伟林主持年会开幕式。
5月19日,“五月的鲜花——全国高校大学生‘我和我的祖国’大型诗歌咏唱会”在珠海校区举行。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凤泰、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胡显章、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李鹏、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蒋泰维、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沈立江等,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党委副书记陈伟林、副校长杨晓光,珠海市委副书记罗春柏、副市长余荣霭和20多所高校的校领导出席现场直播活动。该活动由教育部主办,陈至立部长担任组委会主任,中国教育电视台、浙江广电集团、中山大学、珠海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参加咏唱会表演的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0多所著名高校的5000余名大学生。
5月19日,珠海校区游泳池、“百珠园”落成仪式,攀岩运动基地奠基仪式举行。黄达人校长、陈伟林副书记等人出席仪式。
6月25日,珠海校区2000级学生干部会议召开。
李延保书记出席会议,他称赞珠海校区同学整体素质高,中山大学近80年的传统文化和珠海校区新的文化特征在同学们身上留下了烙印,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正在健康成长。
7月13日至17日,珠海校区近4000名就读学生回迁广州南校区、北校区。
此次回迁规模庞大,学校专门组织了以陈伟林副书记为组长,刘美南副书记和杨晓光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回迁工作领导小组。回迁工作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正确引导媒体宣传报道,校党委宣传部精心策划了珠海校区学生回迁的新闻报道,积极宣传中山大学异地办学的成功经验。
7月15日,“珠海模式”和“中大一珠海模式”受到社会关注。
经过努力,珠海校区已经摸索出一套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延伸管理与属地管理结合的管理模式——中山大学珠海模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经验:一是重点大学在短时间内实现在异地进行规模化办学;二是地方政府全力支持兴办高等教育;三是新的中山大学校区以基础教育为主,同时兼顾科技开发,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四是大学的后勤服务全面社会化。
《羊城晚报》是日刊发了题为《中大两年磨一剑创出“珠海模式”》的文章。此前,2001年11月16日,《光明日报》也刊发了题为《实现“双赢”效应:“中大—珠海模式”透视(下)》的文章,两篇文章都对“珠海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报道。
7月19日,珠海校区办学模式写入学校党代会报告。
校党委书记李延保在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到:“1999年,在教育部、广东省和珠海市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在珠海特区成功地开辟了面积达3.48平方公里的新校区,为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探索我国高校管理运作的新模式提供了新经验,‘中大—珠海’模式已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他还提到:“结合珠海校区新校区的特点,强化全校办校区的观念,重视校区文化环境的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渗透到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校园文化建设中,推动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9月20日,中大“与时俱进的人文社会科学”专题研讨会在珠海校区召开。
10月18日下午,以孙鹤圭知事为团长的韩国京畿道政府代表团一行34人访问珠海校区,黄达人校长会见来宾。孙鹤圭在珠海校区做了题为“建立东北亚新秩序与发展韩中关系”的演讲。
10月27日,中山大学第一个勤工俭学学生组织——雁行社在珠海校区成立。
11月6日至7日,“教育创新论坛——高等教育异地办学与产学研基地研讨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召开。
研讨会由中大和珠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代表和珠海市的代表出席了研讨会。校党委书记李延保出席研讨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研讨会围绕异地办校区的建设、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及发展规划,高等院校异地办学与建立产学研基地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两个专题展开研讨。
11月22日晚,珠海校区2002年度学生干部培训班开班。
培训班第一讲在校区榕园学生活动中心开讲,李延保书记为大家做了题为 “学习与责任”的讲座。他希望学生干部要学会做人、做事和做学问,坚持有利于广大同学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和有利于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三个准则,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为同学为学校做好事。在处理与同学们的关系上,要坚持合作、宽容和与自然和谐共处三种基本精神。李书记提出了“做人要真、对人要诚、做事要实、做官要清”四点要求。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言传身教,让学生干部们深受启发。
编辑:马榕蔓
一读:罗雨欣
初审:曹雁群
复审:廖喜扬
审核发布:漆小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