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贺秀杰获中山大学第十二届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
喜讯
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贺秀杰副教授凭借在讲授《核物理介绍》时的优异表现,在中山大学第十二届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

下面是贺秀杰老师对本次获奖的感受:
核物理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内容既抽象又复杂,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通过探索和实践,我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略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意义。
一、使用教具,深入浅出
核物理课程涵盖了众多深奥的概念和理论,如原子核的结构、核反应、放射性衰变等。这些内容往往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量子力学、普通物理学和电磁学等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和数学推导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概念并非易事,容易感到困惑和畏惧。此外,核物理的实验研究通常需要复杂而昂贵的设备,在教学中难以直接进行现场演示,这使得学生对一些实验现象和结果的理解只能依赖于书本和图像,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讲解复杂的概念和理论时,我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例子,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相联系。
例如,原子核的壳模型。考虑自旋-轨道耦合后的原子核壳模型晦涩难懂,我在讲授时会将原子核比喻成舞池,质子和中子是舞者,两两一组跳华尔兹,舞者自身在旋转,一对舞者共同在舞池内绕舞池中心转大圈,舞池内会有多层大圈,这就是原子核的壳层。
二、多媒体辅助,形象生动
不少教育者信奉板书和简易的PPT更能彰显教师的教学功底,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阐释晦涩的核物理知识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学生们也容易在枯燥的讲解中迷失方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可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核物理中的微观过程和实验现象。它不仅是教学工具的升级,更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革新。通过精心制作的动画,原子核的结构与变化过程可更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专业视频的播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核物理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例如,链式反应。通过播放原子弹制造和爆炸的视频,学生可直观了解原子弹的结构,深入理解原子弹的爆炸原理,即基于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三、问题导向,自主思考
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来组织和引导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核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例如,中微子。在课堂起始阶段介绍央视对中微子实验室的报导,提出如下三个问题:
1. 中微子是在什么背景下由谁提出的?
2. 中微子绰号为什么叫“幽灵粒子”?
3. 中微子实验室为什么建在广东江门?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试图在课堂上解决问题。
四、结合史实/时事—兴趣引导&思政融入
19世纪末,物质结构的研究进入微观领域,核物理学科发展与整个科技发展紧密相连。核物理发展历程中充满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重要的研究成果。另外,核物理至今仍然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经常会有新的科研成果涌现。我将这些史实、时事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了解核物理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能更好的理解核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例如,液滴模型。通过讲解液滴模型的“前世今生”,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该模型的物理意义,还能通过我国在液滴模型中的最新科研成果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编辑:卜晓彤
一读:袁宇芮
初审:曹雁群
复审:廖喜扬
审核发布:漆小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