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湜:人文中大,山高水长|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之“我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成长”访谈(六)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珠海 发布人:陈艺佳 编辑:陈艺佳

编者按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百年芳华,薪火相传。站在百年华章的新起点上,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从建设启用至今已度过四分之一世纪,从一块璞玉雕琢成如今的璀璨明珠。

为迎接百年校庆,弘扬百年中大精神,还原历史、讲述历史,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联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推出“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之‘我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成长’”访谈活动。

忆往昔,日曛雨濯赴山海。抚今朝,奋楫笃行不曾怠。我们将邀请见证及参与了珠海校区成长的诸位建设者、领导、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倾听他们讲述心中珠海校区的难忘故事与记忆。

 

访谈嘉宾

image-20241021095241-1
访谈嘉宾:谢湜(黄丹萍摄影)

谢湜(1981-),中山大学历史学系2000级本科生(珠海校区首届本科生),2017年起先后担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博雅学院院长、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2023年1月起任中山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

 

访谈时间:2024年6月12日

采访学生:王琳华、余沛冉、赖秋霞 哲学系(珠海)学生

执笔人:王琳华、余沛冉、赖秋霞

指导老师:黄丹萍、陈剑龙

采访地点: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6号楼哲学系(珠海)藏书阁

鸣谢:林俊洪、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提供历史图文资料

 

王琳华:谢校长您好!我们是来自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同学,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非常荣幸能在中山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的时刻采访您,希望能就珠海校区的建设和发展与您交流。我们了解到您本科的前两年是在珠海校区就读的,您还记得刚到珠海校区报到时的印象和心情吗?

谢湜:我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2000级的学生,也是珠海校区的第一届本科生。当年高考报名中山大学时,我还不知道学校正在建设一个新校区,直到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才知道是到珠海校区报到入学。在此之前,我从未去过珠海,忽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区,心里有一些惶恐。报到当天我发现连珠海的出租车司机对珠海校区也很陌生,也不知道在唐家湾镇新建了一个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那会儿校区刚刚落成,很多楼宇还在修缮中。

image-20241021095445-2
教学实验大楼建成远眺(珠海校区管委会供稿)

当年我们高考是先报志愿、再参加考试出成绩的模式。我没有报考最终录取就读的历史学专业,是带着些许不自信与懵懂进入中大的。

作为珠海校区的第一届学生,大家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这里会不会只是高中的延续,变成一群高四的学生,而不是读大学?有一些时刻我也会想,我的大学四年意味着什么,我的未来又在哪里?

我们入学时,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资讯平台和交流工具,回想起来,这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非常自然、频繁。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慢慢增进对彼此的了解。

我来自粤东地区县城,相比很多从大城市来的同学,我的见识和所了解的信息比较有限。所以刚入学时我有时会感到惭愧,觉得很多同学都比我优秀。但是这种心态在交流中慢慢释然了,因为老师们教过我们,“英雄不问出处”,我们不需去比较自己的出身和来历。

我还记得我们历史学系的陈春声教授讲过一句话,他说:“尴尬使人进步。”意思是,我们在生活、学习中总会遇到很多不懂、不知道、讲错或者做错的时刻,但大学就是一个成长的园地,有时尴尬反倒能让你获得进步。假如没有人与人的这种直面交流,我们可能一辈子就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虽然保护了自尊,但是得不到进步。

image-20241021095539-3
建设中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林俊洪摄影)

王琳华:看来中大四年的本科学习,给您带来了许多成长和收获。我们了解到以前珠海校区有鸽子舍,同学们有空的时候还可以上后山游玩,那么可否请您分享一些在珠海校区学习时难忘或者有趣的事情?

谢湜:我记得校园里不止有鸽子,还有白鹅和很多其它小动物。珠海校区有很多山,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的土名。我比较常去的是教学楼F区朝着荔园这一片的山坡,经常会在周末去那里背单词,那里的光线特别好。

image-20241021095643-4
鸽子舍(林俊洪摄影)

那时大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单车。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因身体原因骑不了单车,学校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在荔园一楼给她安排了宿舍,这样她就不需要爬楼梯了。后来我们又搬到榕园,离教学楼非常远。于是我们班的男生就有了一项光荣的任务:轮流接这位女同学上下课。我觉得这就是中大人具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互助互爱精神,这位女同学从我们的帮助中感到温暖,我们也从她身上学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那时每到周末大家基本都在图书馆看书,因为图书馆的海景让人心旷神怡。但当时校区图书馆的书还不是很多,历史学专业又要求读很多名著,所以我经常跟几个同学利用周末四处淘书,香洲、拱北、吉大这些地方我们都去过。有时候走很远才能找到一家书店,如果发现学校图书馆没有或借不到的书,我们就非常激动。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那次我们偶然去了今天香洲博物馆旁边的一家小书店,发现了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的《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三卷本。这三本书皱巴巴的,且没有打折,我作为学生没什么钱,但觉得为了这套书,少吃几个鸡腿也值得,于是一狠心就把三卷本都买了回来。在珠海淘书的经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记忆。

当时全校举行了“中外优秀文化”系列讲座,我中学时经常出黑板报,也喜欢写书法,于是历史学系的老师就让我承担宣传工作。每次收到将要开设讲座的教授简介和讲座内容,我便设计出“一大二小”三张海报,总共是五张全开纸,有三张拼在一起,贴在荔园饭堂门口的公告栏,另外一张贴教学楼、一张贴榕园。这个过程让我得以领略中大许多学科的学术积淀,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学习经验。同学们对讲座的渴求是非常迫切的,每周一旦有好的讲座,大家都奔走相告,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我那时课业繁重,每周还要设计五张海报,虽然有点辛苦,但每周做这个工作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在学校的学习一定要超越自己专业的视角,去听更多有意义的、有启发性的讲座。

image-20241021095738-5
2003年,时任牛津大学常务校长克林·卢卡斯博士访问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并作题为“大学与全球化”的讲座(林俊洪摄影)

珠海校区一直倡导“三自”模式,鼓励同学们能够自主举办活动,探索创新。身在珠海,学在唐家,我当时是历史学系团总支支部书记,于是我们联系了唐家的社区,给社区居民做义务家教。这个活动反响很不错,据说之后该活动还持续做了很多年。此外,在大学期间,我在珠海校区参加的唯一一个社团叫“求进报社”。在这个新校区,我们既是迎新的社员,又是社团的支撑和具体实践者,大家都具有非常强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求进沙龙”是校区的品牌活动,思想性、学术性都非常强,历代优秀的“老求进”都曾担任过沙龙的主持人。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与不同专业的社员交流,我汲取了更多方面的知识;尽管压力不小,我还是一直坚持参加活动。

这些经历支撑了我当时在珠海校区的求学生涯。那是成长的岁月,也是记忆中难忘的岁月。

image-20241021095845-6
谢湜副校长与访谈学生在采访中(黄丹萍摄影)

赖秋霞:我们了解到您在本科阶段就从事历史学的学习和研究,在人文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请问人文学科的研究学习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珠海校区现在也有许多人文学科院系,学校对此有什么规划和建设考量呢?

谢湜:珠海校区刚成立时,如何发展老牌院系、尤其是人文学科,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注入新思维。无论是李延保书记、黄达人校长,还是珠海校区的许多教职工,都希望让我们感受到与中山大学南校园一样的学术氛围和培养机会。

当时,历史学系曾举办“历史学入门”系列讲座,让我们能与更多前辈学者直接交流。许多我们非常仰慕的历史学前辈,像姜伯勤教授、蔡鸿生教授、胡守为教授等,都会不顾舟车劳顿,从广州赶到珠海校区为我们大一新生授课。他们不仅为我们传授了学术前沿,还分享了许多学习心得和人生体会,给予我们鼓励。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文精神和素养的塑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精神的传递,也正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虽然我们无法与许多历史上久远的伟大学者亲自交流,但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便是在和这些伟人对话。

image-20241021100031-7
珠海校区讲座现场(林俊洪摄影)

这么多可敬可亲的学者在校园里为我们传道授业,这本身就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学科积淀的体现,也是我们求学中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如何向我们身边的学者学习,除了阅读他们的著作之外,更重要是在和他们面对面的交流中,从他们的神态、思考方式、问题表述风格和看问题的角度中,学习人生态度和思考方式。例如三年前离世的蔡鸿生教授,当时他在每次讲座或其他学习场合,甚至在校园里的每次谈话中的真知灼见,都给予我们许多启发,我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image-20241021100230-8
谢湜副校长在采访中(黄丹萍摄影)

人文学科重视理解和领悟,这与社会科学的风格有所不同。但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其他学科,超越学科界限的整合都是至关重要的。陈春声老师常说“学有所本,史无藩篱”,鼓励年轻人要有创新思考,在深刻了解学术历程的基础上,通过扎实的学习和严谨的研究和思考,超越前辈的研究,推进学术进步。

从学校层面来看,当时学校向学生承诺,以同质化的教学和服务,让每个校区的同学都能有充实的大学生涯并学有所获。作为后来学校任课教师和行政管理的一员,我希望校区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和学者。随着校区建设的推进,学科布局、师资队伍和学生水平显著提升,校园环境、图书文献,包括实践教学的条件不断改善等都为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外,人文学科的发展不可能独立于学校其他学科的布局,它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珠海校区的学科布局中,有“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四个领域,人文学科与“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四个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互为支撑,促进了跨学科的发展。如何把学问做深,它所需要的学科滋养一定不仅仅是技术和工具意义上的,更重要是在思想深度上。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知识分子,我们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包括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虽然我们未必能很快达到目标,但大学是奠定一个人思想和人格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在学习中不断培养深层次的思考,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深刻、头脑更加清醒、心灵更加丰富。

image-20241021100348-9
教学楼与隐湖(珠海校区管委会供稿)

以前读书时,历史学系的同学常说一句话:“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隐湖边,我们对这句话会更有感触,因为隐湖像一面明镜,使我们内心平静;而当我们面向大海的时候,又心潮澎湃。珠海校区有着这样动静结合的韵律。但最重要的是,在夜深人静时,这是一个可以看着月光、听着虫鸣来思考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校区。

赖秋霞:感谢您与我们分享了许多对人文学科的见解。能否请您谈谈珠海校区这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及其与珠海市的发展关系?

谢湜:最初设立珠海校区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当时珠海市政府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对珠海市而言,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成立必将在市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珠海校区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校园环境不断完善,具备了现代综合性大学(校区)所需的基础条件。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历史机遇下,珠海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珠海是一座得风气之先的城市,早期就是中西交流的重要窗口,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近年来,我参与了鸡山村史的编纂,从中了解到许多敢为天下先、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精神遗产体现了汇通中西、兼容并包的思想,珠海因此也具有鲜明的红色记忆和开阔的视野。

image-20241021100454-10
清末民初外交家、教育家,清华大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唐国安来自珠海市唐家镇,是中国第二批“留美幼童”。此外,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同样来自珠海。(图片来自网络)

在珠海校区办学,需要具备国际化的格局和气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学科交融,逐渐形成独特的学术气质。这需要一代代师生的共同努力。作为校友工作负责人,我也希望更多校友能给予学校和珠海校区更多支持,进行创新探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珠海校区将成为学校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

余沛冉:您最初作为本科生经历了珠海校区的诞生和成长,如今则作为领导者的角色,参与到中大和珠海校区的改革发展中,通过您多年的在校经历,回望当初珠海校区的建设,可否请您谈一谈其中您最有感触的地方?

谢湜:要办好一所大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许多一流大学往往拥有四五百年的悠久历史,而珠海校区创立至今不过二十五年,相比学校百年历史,它是一个年轻的校区。放眼人类大学发展的千年历史,它显得更加短暂。但正因为年轻,我们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需要我们不断拓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耐心,从运营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努力经营好校区,使其更具学术底蕴,让各院系能够扎根发展,不断优化管理与服务模式和质量。

具体而言,在校区建设中要注重细节,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如果仅有大楼,忽视细节氛围的营造,是有所欠缺的。这便需要回到我们校区(的管理模式)——“三自”模式,即同学们要成为校区的主人公。单靠物业管理和行政管理,未必能考虑到适合同学们学习、成长和生活的各种细节。因此,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我们还要继续发扬这种自我管理的精神,增强主人翁意识。

此外,珠海校区有众多院系,我们要在院系和学科之间营造更浓厚的交叉融合氛围。未来的知识领域和学科领域必将发生巨大变化。我们要在守住传统的同时,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的学科格局和知识格局,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式,并继续以创新思维面对大学的发展。整个珠海校区未来一定会更加完善,但我们也不能操之过急。

余沛冉:从您刚才精彩的分享中,我们能感受到您对中大和珠海校区的热爱,中大百年华诞将至,请问您对珠海校区未来发展有什么展望呢?最后也请您给我们如今仍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工作和学习的师生给予一些建议和寄语。

谢湜:学校在筹备校庆的过程中安排了多个活动板块,包括师生校友同庆、学术科研育人和校园民生工程等。我们希望更多校友回到母校、回到珠海校区,共同助力学校的发展。

当时我在珠海校区读书时,住在荔园宿舍,后来又有了榕园宿舍。“荔”在岭南文化中象征吉利和丰收;“榕”代表榕树根深叶茂、郁郁葱葱。这正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过我们的扎实努力,我想珠海校区的建设必将取得更多成果,而这些成果的体现,就是培养出来的一代代优秀的中大人。

在百年校庆到来之际,我希望珠海校区能够长长久久,希望同学们无论未来走向何处,进入哪个学术领域和人生阶段,都能以在珠海校区求学为荣,并为校区的发展增光添彩、添砖加瓦。

 

结语

通过谢湜副校长讲述的故事,我们听到了他曾作为一名学子的温暖求学记忆,也听到了如今身为学校领导者对学校发展长远而深邃的见解。

在这里,图书馆后的每一道阶梯都是学子求学的阶梯,教学楼旁每一片湖水都映照着学生的思索。二十五年来,不止是一砖一瓦,更是思想与文化的不断积淀塑造着珠海校区的形貌。

珠海校区自成立起,就是独特的、多样的、深具人文精神的。从谢校长的讲述中,我们懂得了校区“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的学科布局,背后是人文研究的思想深度支撑;“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自己决定学生事务”的三自模式,着眼的是人文核心的自尊与自由。正是这样鼓励创新的校区精神、多学科融合的学术风貌、以及学校人文精神的传承,形成了珠海校区的精神底蕴,这一切也将助力学校与这座校区走过更为悠远光辉的岁月,绵延不息。

本期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之“我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成长”圆满完成!感谢谢湜副校长为我们分享的精彩故事!

image-20241021100559-11
采访小组成员与谢湜副校长合影(黄丹萍摄影)

 

编辑:陈艺佳
一读:吴蓝可
初审:曹雁群
复审:廖喜扬
审核发布: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