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翻译学院“翻译+”人才多元能力发展沙龙圆满落幕
2024年11月8日至11月25日,中山大学百年华诞之际,国际翻译学院MTI教育中心在珠海校区隆重举行“翻译+”人才多元能力发展沙龙,特别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及对外联络部门亚太部主任、中山大学顾问教授安德烈·切韦廖夫 (Andrei Chevelev) 教授莅临指导。
切韦廖夫教授是联合国资深外交官,有13年的俄国外交部和27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经验,对全球治理、文化交流、外交与国际关系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今年9月30日,切韦廖夫教授获得国务院颁发的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本次沙龙国际翻译学院邀请切韦廖夫教授作为嘉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分享活动,涵盖系列访谈、讲座、咨询和联络口译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的国际化人才,提升国际翻译学院学子的国际组织胜任力,也为增进中俄友谊、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本次沙龙为国际翻译学院的同学提供了与安德烈·切韦廖夫教授面对面交流的访谈机会,帮助他们走近这位有着四十年外交生涯的联合国官员。访谈涵盖翻译教育的革新路径、全球化浪潮下的语言学习策略、多语种人才的全面培养等多个议题,回顾了中俄关系的蓬勃发展,展望了两国合作前景,促进了文明交流和文化互通,增进了中俄友谊。

同时,本次沙龙也举办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安德烈·切韦廖夫教授围绕“文明互鉴”、“全球治理”、“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等专题展开探讨,为与会师生带来丰富的思想盛宴。

在讲座中,切韦廖夫教授不仅分享了人工智能时代,同学们应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还提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对各国际组织的突出贡献,尤其是中国在教科文组织的深度参与,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治理,展现“中国智慧”,发出“青年声音”。与会同学们都深受启发,备受鼓舞,纷纷提问交流,现场互动氛围热烈。
正如切韦廖夫教授所言,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中国展现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国际翻译学院培养了众多“翻译+”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中国的全球治理和国际交流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聚焦国际组织生涯规划和人才培养,本次沙龙还为国际翻译学院的同学们提供了与安德烈·切韦廖夫教授面谈的咨询机会。来自口译班、笔译班的同学们抓住宝贵的交流机会,纷纷提问发言,向教授咨询多边外交机制、谈判技巧、国际组织入职要求、如何更好参与国际交流与全球治理等议题。切韦廖夫教授结合自身工作经历逐一解答,用多个案例剖析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同学们利用语言优势,全方位提升国际视野,深入了解各国国情,广博地学习各学科知识,提高国际组织胜任力,以饱满的自信参与到大国外交进程中去。他还特别强调了跨文化沟通、终身学习和工作中的责任心的重要性,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指导。


除了咨询会外,本次沙龙还组织了联络口译实践工作坊。在国际翻译学院骆雪娟副教授、赵睿副教授和多位同学陪同下,安德烈·切韦廖夫教授参观了中山大学行星科学仿真实验室、地球与科学学院地质博物馆,以及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来自国际翻译学院的梁颖雯和卜文萱同学提供全程联络口译服务,向切韦廖夫教授介绍太空探索的历史、中国空间科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在实践中切实锻炼口译能力,提升跨学科和跨文化素养。
切韦廖夫教授表示,不论是学校在教学、科研领域的倾力投入,还是实验室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一流的科研水准,抑或是国际翻译学院学子们的优质的翻译服务,都向他展示了中山大学卓越的教研实力与丰厚的人才培养成效。他欣然提笔,在仿真实验室的留言簿上寄语留念。
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
在国际翻译学院学子刘佳欣和杨环溶的热情陪同下,切韦廖夫教授环游珠海,体验粤菜,打卡“日月贝大剧院”等地标,深刻体验了海滨之城的自然人文风情,对中国的风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值此中山大学百年华诞之际,本次“翻译+”人才多元能力发展沙龙圆满落幕。安德烈·切韦廖夫教授与国际翻译学院的合作交流,促进了国际翻译学院国际组织与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的复合型人才,为文明对话、中国外交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有益支撑。同时,本次沙龙也是中外文明对话的生动实践,将增进中华民族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持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编辑:张会会
一读:罗雨欣
初审:曹雁群
复审:廖喜扬
审核发布:刘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