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我校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交流调研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布人:张会会 编辑:张会会

       2025年3月8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毛予倩、地球物理专业研究员翁辉辉率 2024级本科生一行12人到访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交流学习活动。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永怡、团委副书记梁秋芸及2022级、2023级本科生代表共8人参加本次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促进两校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一、前沿科研设备展示 开启学术交流序幕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一行在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管理人员余小清老师陪同下参观了部分科研实验室。参观期间,余小清老师详细介绍了各类设备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及相关科研成果。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通过精确测定地质样品形成年龄,为地球演化研究提供关键数据;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凭借高精度检测特性,在主-微量元素分析中发挥关键作用;SEM扫描电镜以高分辨率成像,助力研究样品表面微区形貌和内部结构;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可实现样品碳和氧等同位素组成分析,对示踪古环境变化至关重要。参观师生认真聆听讲解,并就设备使用细节、科研项目开展等问题与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员深入探讨,现场互动氛围活跃。

参观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研究设备

二、地质矿物博物馆参观 领略地球科学魅力

       随后,来访人员前往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矿物博物馆参观。馆内陈列着丰富的矿物岩石标本、古生物化石、珠宝玉石、硅化木、大化石,以及中国地震台网实时监测大屏。矿物岩石标本形态各异、色彩斑斓,记录着地球漫长的地质变迁历史;古生物化石见证了生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进程;珠宝玉石展示了地球赋予人类的珍贵资源;硅化木和大化石以独特的形态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地震台网实时监测大屏则实时呈现地球内部动态,直观体现地球科学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来访师生在参观过程中,对展品表现出浓厚兴趣,不时与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交流探讨,通过实物观察进一步加深了对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

参观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矿物博物馆

三、座谈会深入交流 共商学科发展蓝图

       参观结束后,双方移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C306会议室举行交流会。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永怡首先在会上介绍了学院办学历史与发展,人才培养情况和学生工作特色情况。她指出,学院围绕 “双一流” 建设目标,秉持追求卓越的理念,持续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学院师资队伍汇聚了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成果显著。通过积极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师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全院师生正努力向我国重要的地球科学研究前沿阵地迈进。

       接下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毛予倩介绍了南京大学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及学生培养情况。她表示,南京大学在地球科学领域历史底蕴深厚,注重学科建设的系统性与创新性,不断推动学科向纵深发展。师资队伍实力强劲,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在学生培养方面,强调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自由交流环节,双方展开深入讨论。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交流中,分享了各自学校的管理模式与学生社区建设条件,相互借鉴经验,以提升学生体验;校园第二课堂活动交流中,双方分享了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志愿服务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强调通过多样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招生政策交流中,探讨了不同地区的招生策略与宣传方式,共同探索吸引优质生源的途径;升学情况交流中,双方分享了本科生升学去向及考研保研政策,为学生未来升学规划提供参考。交流中,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就专业学习方法、科研项目参与、未来职业规划等问题向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年级学生请教,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结合自身经验予以详细解答,现场互动热烈。交流的尾声,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代表分享了参观感受,认为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物馆展馆规模宏大、展品丰富,实验室设备先进,充分彰显了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地球科学领域的雄厚实力。此外,他们认为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位于珠海校区,地处大湾区,具有显著的地理优势和丰富资源,为学科发展与科研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此次参观使他们对地球科学专业知识有了更直观、深入的认识,收获颇丰。通过这些交流,双方增进了对彼此学校的了解,为今后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

交流座谈会现场

       此次交流活动通过实验室参观、地质矿物博物馆参观及交流会等形式,促进了双方在地球科学领域的知识共享与思想碰撞。双方师生拓宽了学术视野,加深了相互了解,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未来,两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地球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携手共进,为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双方合影留念

 

编辑:张会会

一读:范凌婧

初审:曹雁群

复审:廖喜扬

审核发布:陈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