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曹建劲教授团队荣获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稿件来源: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布人:陈姿桦 编辑:陈姿桦

       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由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其评审标准是有重大创新,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现已成为绿色矿业最具影响力的奖项。2022年度的奖项由苏义脑院士、彭苏萍院士、邓军院士、葛世荣院士、蔡美峰院士、张来斌院士等专家学者评出。2023年4月16日,第六届全国绿色矿业发展大会正式发布了2022年度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的授奖通知,我院曹建劲教授团队的《纳米微粒找矿技术研究》在110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22年度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科奖社证第0265号)。

       2003年8月,曹建劲教授将透射电子显微镜载网直接用于野外介质中纳米微粒采样,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天然纳米微粒单一微粒分析技术,首次在隐伏矿体上方地表介质中发现纳米金微粒,以及PbSO4、WO3等纳米微粒,发明用纳米微粒的种类、大小、形状、结构、化学成分、聚合关系等探测隐伏矿体,创建了纳米微粒找矿技术(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9, 101(3): 247-253,2007年投稿,2008年在线发表;金属矿山,2009,(2):1-4)。后又在贵州铜厂河铜矿床地表介质中发现自然铜、自然铜铁合金和自然铬铁铜合金纳米微粒,以及含铜的氯化物、氧化物、硫酸盐、氢氧化物纳米微粒(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0, 53: 1647-1654;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1, 41(8):1109-1115)。在《2008年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资源高技术论坛》、《2009年第四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等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上述研究成果。

       经过20年的工作,在云南个旧卡房铜矿床、内蒙古东升庙多金属矿床、湖南康家湾多金属矿床、广东凡口铅锌矿床等30个隐伏矿床地表介质中发现与隐伏矿体有关的含金属纳米微粒,包括纳米金、银、铜、合金等微粒,以及铜、铅、锌、锂、铌、钽、铟、铷、锗、镓、铊、镉、锡、碲、汞、铼、锑、钴、镍、硒、磷、钼、砷、铬、铀、稀土、铂族等元素的氧化物、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氢氧化物纳米微粒和纳米微粒聚合体,共获得3000多含金属纳米微粒。在所有开展过工作的矿床均在地表介质中发现与隐伏矿体有关的含金属纳米微粒,表明隐伏矿体地表介质中的含金属纳米微粒是普遍存在的。在地表土壤气固体、地下水、植物、动物、断层泥等介质都发现了大量的与隐伏矿体有关的纳米微粒,据此,分别建立了土壤纳米微粒找矿技术、水纳米微粒找矿技术、植物纳米微粒找矿技术、动物纳米微粒找矿技术。已建立各种介质采样、制样、测试,以及微粒特征分析、异常纳米微粒判别、隐伏矿体特征探测等一系列技术,在14个未知区开展找矿工作,成功预测隐伏矿体。

       纳米微粒找矿技术与其他找矿技术有本质的不同,纳米微粒找矿技术是前人没有的一种原始创新的找矿技术,该技术可获得更丰富和更直接的关于隐伏矿体的信息,能够有效反映隐伏矿体是否存在,以及隐伏矿体的矿物组合、化学成分、矿床类型等信息,应用前景广泛。

       上述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内蒙古高原与隐伏金属矿床有关微粒研究,2011年-2014年)、6项面上项目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地气微粒特征和元素含量结合探测隐伏矿床技术研究,2008年-2010年)资助。目前,获得《一种利用单一纳米微粒的化学成分数据预测隐伏矿床方法》、《一种地气微粒找矿方法》、《一水微粒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及其应用》、《一种利用生物内部纳米微粒寻找隐伏矿床的方法》、《一种利用微粒在生物组织内部引起的超微观异常现象寻找隐伏矿床的方法》、《一种利用含碳微粒寻找隐伏矿床的方法》等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团队在《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Chemical Geology》、《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Ore Geology Reviews》、《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