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岭,定格凤庆
2023年7月9日至7月19日,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2023“语润滇苗,文助乡兴”三下乡实践团成员在学院党委书记郑华、骆雪娟副教授、闫凯副教授、党务秘书华玉勉等老师的带领下,在中山大学派驻凤庆县凤山镇红塘村第一书记张良友的支持下,前往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红塘村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实践活动。

本次三下乡调研组由国际翻译学院、历史学系(广州)、历史学系(珠海)等院系13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以学院“全球视域,中国立场”理念为指引,聚焦凤庆历史文化这一主题,发挥团队“外语+历史”的跨学科优势,用青年力量服务凤庆乡村振兴事业,以青年之声讲好中国乡村的历史文化故事。借此契机,三下乡团队寻访了已传承70年的大摆田茶厂的负责人、茶农、工作人员以及基层干部,聆听了凤庆茶厂的发展之路;领略了凤庆独特的地理风光和风土人情,记录下凤庆的别样故事。

一、行乡土 志见闻
访古迹乡街
三下乡团队翻山越岭来到徐霞客曾驻足品茶的鲁史古镇,拍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和“走马转阁”的骆家大院,在古色古香的小巷中聆听来自历史的回音和远方的阵阵铃响。

一行人不惧颠簸赶往小湾镇,在三千两百年的锦绣茶尊下,体悟凤庆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站立在曾横跨澜沧江的青龙桥上,仿佛能看见中国军人保护家乡的铮铮铁骨。

笔塔起千秋,人文耀四周。仰望伫立于青山之上的红龟山笔塔,感受到了当地人民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小孩子的殷切期望。

山岚深浓的山顶之上藏着古朴庄重的石洞寺,沿着一节节石板路向上,体会着其特有的清幽和宁静。

文庙巍峨,气势恢弘。大殿庄严,古柏森森。走进凤庆文庙,每一砖每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

观旧业新颜
清香的茶叶,乘着历史的风,跨越时空,味浓香永;独特的农产品,历经时代之变,继往开来,致力更新。中大系凤庆,十年探究努力,同舟共济,书写传奇。
参观滇红茶博物馆和滇红活态博物馆,滇红之乡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滇红茶与凤庆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被写进博物馆里,并展现在成员们眼前。团队聆听讲解,认真记录,仔细感悟。走过滇红茶的展厅,追寻从抗战茶到还债茶、外交茶,到现在成为与凤庆乡村振兴、美好生活相辅相成的“幸福茶”的脉络,滇红茶一直是凤庆的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

迈进设计别出心裁、元素丰富多彩的小菜园;走进设备技术优良、产业流程精细的集体茶厂;访问因地制宜、创造集体利益的滇黄精种植基地和金丝皇菊种植基地……团队成员真实记录乡村振兴工作中中山大学“凤庆计划”下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面貌,确切了解产业长远发展的新问题,交流感受凤庆人民团结实干,积极创造美好生活的真挚愿景。

品民风真味
青山绿水好人家,能歌善舞把歌打。节奏明快舞步轻,欢歌笑颜胜彩霞。
团队融入凤庆人民生活中,与热情好客的凤庆百姓同吃同住,一同体验凤庆少数民族的打歌风俗。欢快的歌曲,轻快的舞步,围成圆圈舞动旋转,从日落到夜深,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打出快乐,跳出和谐。
二、访茶厂 探发展
主题聚焦
大摆田茶厂的前身为红塘初制所,是1952年为相应国家根据经济建设需要而建设的红茶初制所之一。2008年由村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在公司法人张国琴带领下,成立凤庆县大摆田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并努力将茶厂最初样貌和现代先进标准化厂房相结合,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茶厂。如今大摆田茶厂经历曲折发展历程,已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技艺和市场基础以及丰富的茶厂经营和管理经验,承载着打造大摆田茶产业品牌、走向高端发展的的希望。研究大摆田茶厂的发展历史和未来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次三下乡团队聚焦于大摆田茶厂的发展历史,通过分群体、分年龄段进行口述史调查的方式,希望能够探究大摆田茶厂发展进步过程中个人和群体的努力,从中得到思考,并对大摆田茶厂的发展以及凤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启发。
调研访谈
团队与大摆田茶厂的负责人张国琴、曾开平、张国安等进行了对话。在访谈中他们反复提到,希望大摆田茶厂和凤庆其他茶厂一起携手并进,合作共赢,真正把品牌的名声打出去。同时,他们也希望滇红茶叶是大众能够喝得起,喝的安心的好茶,“做大家买得起的好茶”。

负责人如此,凤庆的茶农亦如是。曾开平负责人提到说,“凤庆的茶农是最淳朴的。”团队在采访年轻茶农彭世玲、张春强,老茶农戴正中、范光周后,发现凤庆的茶农们不管家里的茶田规模如何,都一心想着种最好的茶,摘最符合标准的茶。最令我们感动的是老茶农戴正中,他说:“我们茶农没有想别的,一心想把茶叶种好,这就够了。”
对于员工而言,大摆田茶厂是工厂也是家园。在调研访谈的过程中,团队认识了从基层的学徒晋升到负责人的范光泽,负责人工挑选的杨学美,作为贫困户的梅绍全等等,他们无一例外的表示,大摆田在薪酬工资,员工福利等方面是凤庆企业中数一数二的,员工们也都表示有强烈的意愿一直留在大摆田工作。大摆田茶厂数十年以上的老员工可谓数不胜数。这一切离不开大摆田茶厂法人张国琴女士对于工如家人一般的关心关爱与帮扶。

7月16日,国际翻译学院三下乡学生团队在带队老师华玉勉的带领下,来到凤庆县档案馆查找有关凤庆茶厂发展相关史料时,发现了下述文件,记载了中大师生与凤庆茶业发展的一段史实。1939年3月中山大学在千里外的云南澄江开学复课后,由于办学条件艰苦,不得不向外寻求资源。1940年5月,为了给学院师生争取实习场所,时任农学院院长的邓植仪教授主动联系云南顺宁(今凤庆)实验茶厂,函请派讲师1名、学生3名赴茶厂实习,反映了中大师生抗战烽火中奋发图强、弦歌不辍。
三、结语
接下来,三下乡团队将通过撰写凤庆乡土志和大摆田茶厂的调研报告,讲好凤庆故事,让凤庆形象更饱满真实地展现给更多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国际翻译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启发、指导学生们发挥所学所知运用到国家发展、乡村振兴中,使同学们在发挥自身才干做出贡献的同时得以不断增长阅历和能力,促进同学们发展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让我们一起让国家战略和专业知识具化在实践中,让个人力量和青春奋斗融入进乡村里,讲好乡村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责编:孙悠然
一读:雷甜
初审:曹雁群
复审:林美珍
审核发布:漆小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