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之堂藏木刻雕板特展珠海热展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公众号 发布人:原晋豫 编辑:原晋豫

       由中山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主办,广东哲学学会、中山大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协办,习之堂儒学馆、清远一默书房承办的“雕刻时光——习之堂藏木刻雕板特展”日前在珠海唐家中山大学海琴六号一楼举办。

活动现场

       此次展览,共展出“习之堂”藏明清至民国木刻雕板及活字字模四十余种,雕版内容遍涉经史子集四部,更有清代康雍时期《钦定诗经传说汇纂》《钦定书经传说汇纂》等官刻精品,又有日本、韩国罕见雕板实物;另有大中小号活字字模三箱,以及江西吉安家谱活字印刷模具四帧,品类完备,殊为珍贵!于展厅墙上,则饰以“习之堂”藏中、日、韩木刻雕版及活字印刷古籍散叶若干,雕板实物与古籍印品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展览现场

       当日,还同期举办“雕刻时光”主题学术沙龙,来自中山大学不同专业以及社会多个领域的学者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儒学等传统文化的当下困境与机遇。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春健介绍了自己创办习之堂、儒学馆等思考脉络,以及对介绍当日展览的学术构思。

沙龙现场

        中山大学哲学系党委副书记陈琼芝等学者分别围绕相关话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卓越发明,不惟极大地推进着中国文明的进程,而且推进着欧洲近代科技文明的进程。“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观展

       几千年来,中国古典文献的承载形式发生着多次演化,自刻于甲骨、镂于金石、书于竹帛,至于唐五代以来的雕版印刷和北宋以来的活字印刷,后来居上,蔚为大宗,成为中国古籍最多采用的印刷形式。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古籍印刷的效率,加速着知识的传播,促进着思想的勃兴,在中华文明及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虚拟技术迅猛发展,“元宇宙”一词逐渐成为各领域津津乐道的时髦概念。就收藏界而言,数字藏品亦曾风靡一时。然而实物藏品之可触感、时空感、真实性、立体性,却依然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

        本次展览,藉木刻雕板之精美实物,既可领略古人艰辛伟大之雕刻时光,又可思索诸如“李约瑟难题”“元宇宙”等哲学命题。

嘉宾合照

 

 

 

责编:原晋豫

一读:张娜

初审:曹雁群

复审:林美珍

审核发布:漆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