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祝贺国际金融学院邓贵川副教授、程敏英副教授获得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发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通报》(粤府函〔2024〕72号),公布了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本次评选中,国际金融学院共2项成果获得奖励,其中邓贵川副教授荣获论文类二等奖,程敏英副教授荣获论文类三等奖。
获奖论文简介
邓贵川副教授的获奖论文为发表在国内顶级期刊《经济研究》2020年第2期的《支付时滞、汇率传递与宏观经济波动》,合作者为香港科技大学的谢丹阳教授。该研究首次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框架下系统地分析了开放经济中商业信用对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该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商业信用影响总产出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作用机制,这区别于以往从微观企业视角只关注经济某一方面的研究,研究发现:(1)引入商业信用后,汇率不仅通过基准模型下实际边际成本和汇率失调影响产品价格,还会通过汇率预期和利率影响产品价格,这使得商业信用会加剧国内通胀和经济波动,降低货币政策效果,增加货币政策调控难度。(2)引入商业信用后的模型提高了模型对汇率不完全传递的解释能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该文的研究不仅可以解释汇率低传递率的现象,还可以用于解释货币政策低效率的现象。
程敏英副教授的获奖论文为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20年第4期上的《Non-controlling large shareholders in emerging markets: Evidence from China》,合作者为美国罗德岛大学的林秉旋教授、中山大学的卢锐教授和广州大学的魏明海教授。该研究以2006-2014年中国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股票减持事件为背景,研究非控股大股东在新兴市场中扮演的公司治理角色。作者发现,引入独立于控股股东的非控股大股东有利于监督控股集团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因此建议监管层引导和鼓励股权集中的企业建立多个独立的大股东共同持股的股权结构。但对于控股股东的关联股东,以及在信息不透明企业和家族企业,非控股大股东监督的有效性会减弱,说明市场监管者应加强对相关类型企业的监控,提高对控股股东的关联股东的关注,激励和规范上市公司加强信息披露,完善内幕交易法规,以增强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该成果的发现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所得到的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对其他新兴市场的发展和制度建设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获奖教师简介

邓贵川,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金融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金融、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波动。入选第一批财政部“财政人才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管理科学学报》、《金融研究》、Accounting and Finance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理论与应用》、《国家金融政策组合》等著作多部。

程敏英,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披露。目前已在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Pacific Basin Finance Journal、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等国际学术期刊和《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会计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论文曾获第七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五届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编辑:林语凰
一读:王艳琪
初审:曹雁群
复审:廖喜扬
审核发布:漆小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