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百年地科创新发展论坛暨青年校友讲堂
11月1日,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百年地科创新发展论坛暨青年校友讲堂在海琴四号A319博学堂顺利召开。会议由孙晓明教授、丘志力教授主持,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邀请姚卓森教授、周浩阳研究员、赵俊兴副研究员、高伟副研究员做会议报告。学院师生共计150余人参加论坛。王岳军院长做开幕式发言。
王岳军院长表示,今年是中山大学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山大学地球科学(地质学)学科创建的百年华诞。本次论坛作为院庆环节的第一场庆祝活动,必将为整个院庆活动注入活力,开启一个精彩的开端。各位受邀的报告嘉宾均是我院的优秀校友,他们重返母校,与师生们分享宝贵的知识与阅历,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学术盛宴。

会议论坛上,赵俊兴副研究员、姚卓森教授、周浩阳研究员以及高伟副研究员分别就喜马拉雅地区的锂铍稀有金属成矿机制、岩浆成矿作用的前沿进展、高纯石英资源的现状及其矿床成因,以及右江盆地卡林型金矿的成矿特征等四个关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系统讲解和报告。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03级本科生校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赵俊兴对喜马拉雅地区的锂铍稀有金属成矿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这一地区矿产资源的丰富性和开发潜力。

地球科学与工程08级本科生校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姚卓森教授分享了岩浆成矿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地球深部过程与矿产资源形成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09级本科生校友,现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浩阳聚焦于高纯石英资源的现状,探讨了这一关键材料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及其矿床成因的科学问题。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09级本科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伟对右江盆地卡林型金矿的成矿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为金矿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会议中,师生们积极参与,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促进了学术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孙晓明教授和丘志力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对四位报告人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点评和建议。他们的专业见解不仅为报告人开拓了研究思路,也为在场的师生们深入了学习和思考的灵感。
会议最后,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郑义教授向校友表达了衷心感谢。他欢迎校友们常常回来,共同见证和参与学校和学院的成长与繁荣!
编辑:廖思怡
一读:张娜
初审:曹雁群
复审:廖喜扬
审核发布:刘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