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极地”号出发执行自然科学基金 NORC2025-302 渤海冬季航次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发布人:区晓淇 编辑:区晓淇

       2025年1月4日,“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从广州南沙出发,前往渤海冰区,执行自然科学基金 NORC2025-302 渤海冬季航次,开展渤海冬季冰-海系统关键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重大科学考察。这是中山大学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的科学计划航次项目,项目负责人为中山大学程晓教授,首席科学家为中国海洋大学陈显尧教授。

       本航次由中山大学牵头组织实施,中国海洋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1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5名科考人员共同参与任务。航次领队由中山大学陈卓奇教授担任。

       1月3日下午,出航仪式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冷疏影研究员、基金委共享航次专家河海大学宋翔洲教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雷瑞波研究员等出席指导,相关参航单位领导专家及参航队员参加仪式。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华桂宣读航次临时党支部成立的决定,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教授为科考队授旗。

       陈显尧教授介绍了航次的科学目标、总体方案和工作内容。他表示,渤海冬季海冰高密集度冰区的观测数据稀缺,限制了对渤海冰下海洋环境与生化要素变化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本航次是国内首次在冬季对渤海冰区开展海冰-海洋-生态综合调查,旨在加深对渤海海冰生-消过程的理解及其对海洋生态影响的认识。航次重点关注渤海海冰生-消过程对冰-海系统热力/动力环境的影响机理和渤海海冰生-消过程对营养盐再分布、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机理及其生态效应两个科学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为海冰生-消对海洋热力、动力过程的影响,海洋-海冰-生态系统的耦合及效应,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航次将覆盖冬季渤海海冰形成期、盛冰期、消退期,在辽东湾和渤海中央海区设置2条纵断面2条观测横断面,计划作业时间44天,重点研究渤海海冰生消过程,大气、海洋对渤海海冰生消过程的热力、动力影响,渤海海冰生消过程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机制,构建渤海海冰生态动力学模型,揭示海冰对渤海生态系统季节变化的潜在影响。 

       项目负责人程晓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本航次机遇难得、科学意义重大、考察内容丰富,希望本航次深耕渤海、远眺北极,通过空-天-冰-海立体观测,在研究渤海自身科学问题的同时,探究北极快速变化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同时积极在类极地环境下开展科研设备海试,服务辽东湾生态环境建设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编辑:区晓淇

一读:王佳婷

初审:曹雁群

复审:廖喜扬

审核发布:陈文波